《琴曲歌辞。履霜操》

时间: 2025-04-29 01:20:10

父兮儿寒,母兮儿饥。

儿罪当笞,逐儿何为。

儿在中野,以宿以处。

四无人声,谁与儿语。

儿寒何衣,儿饥何食。

儿行于野,履霜以足。

母生众儿,有母怜之。

独无母怜,儿宁不悲。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履霜操》

父兮儿寒,母兮儿饥。
儿罪当笞,逐儿何为。
儿在中野,以宿以处。
四无人声,谁与儿语。
儿寒何衣,儿饥何食。
儿行于野,履霜以足。
母生众儿,有母怜之。
独无母怜,儿宁不悲。

白话文翻译

父亲啊,儿子在寒冷中瑟瑟发抖;母亲啊,儿子在饥饿中无以为继。
儿子的过错应该受到责罚,为什么要驱逐他呢?
儿子在荒野中,既没有地方可以栖身,也没有安身之处。
四周无人说话,谁来和儿子交谈呢?
儿子寒冷时没有衣物,饥饿时没有食物。
儿子在野外行走,脚下踩着霜雪。
母亲生了许多孩子,自然会怜爱他们。
而我却无母之怜,儿子难道不悲伤吗?

注释

字词注释

  • :感叹词,用于句末,表示情感的加强。
  • :驱逐、赶走。
  • 中野:指荒野或空旷的地方。
  • 宿:栖息、住宿。
  • 无人声:四周没有人说话。
  • 履霜:踩在霜上,意指寒冷。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母生众儿”强调母亲的普遍怜爱,反衬诗人自身的孤独和悲惨境遇,表现出强烈的对比与无助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和政治家。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以其散文和诗歌著称,风格刚直而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履霜操》创作于唐代,反映了社会对孤儿与弱者的冷漠与无情,表达了诗人对社会不公的深刻思考与哀伤。

诗歌鉴赏

《履霜操》是一首深具情感的诗作,借由父母对儿女的关爱与怜惜的对比,勾勒出孤儿的悲惨命运。诗中通过“父兮儿寒,母兮儿饥”的呼唤,表现了孩子的无助与孤独。作者在字里行间渗透出对家庭温暖的渴望,父母的缺失使得孩子在寒冷与饥饿中挣扎,显得格外悲伤。

诗中“儿在中野,以宿以处”,描绘了孩子在无人问津的环境中的孤独感,反映出社会的冷漠。四周的寂静与儿童的无依无靠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歌的情感力度。尤其是“独无母怜,儿宁不悲”,更是直击人心,揭示了在缺乏母爱的情况下,孩子所承受的绝望与痛苦。

韩愈用简洁的语言与生动的意象,深刻地探讨了人性与社会责任,令人深思。整首诗不仅是对一个孤儿命运的叹息,也是对社会冷漠的控诉,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与哲理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诗的开头以父母的关心引入,表达了儿子在寒冷和饥饿中的痛苦。
  • 中间部分描绘了一个孤独的孩子在荒野中的生活状态,突显了环境的恶劣与孤立。
  • 结尾以对比的方式,强调了母爱的缺失带来的悲哀,加深了情感的冲击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儿子的寒冷与饥饿比作一种无法逃脱的困境。
  • 对仗:如“寒”与“饥”,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了情感的表现力。
  • 排比:多次使用“儿”,增强了孤独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对孤儿命运的悲悯与对社会冷漠的控诉,表达了作者对弱者的同情和对母爱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孤独与痛苦。
  • :代表着生活的艰难与无助。
  • :象征着冷酷的现实与严酷的环境。
  • 母亲:象征着温暖、关怀与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儿寒何衣,儿饥何食”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孩子的无助
    • B. 孩子的快乐
    • C. 家庭的富裕
    • D. 社会的繁荣
  2. 诗中“独无母怜,儿宁不悲”反映了什么主题?

    • A. 亲情的温暖
    • B. 孤儿的悲惨命运
    • C. 社会的富饶
    • D. 幸福的生活

答案

  1. A. 孩子的无助
  2. B. 孤儿的悲惨命运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春望》杜甫

诗词对比

  • 可以将《履霜操》与李白的《静夜思》进行对比,后者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亲情的向往,而《履霜操》则更侧重于对社会冷漠的控诉与孤儿命运的揭示,二者在情感基调和主题上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韩愈文集》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