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归赠孟东野房蜀客(蜀客名次卿)》

时间: 2025-01-10 23:22:35

君门不可入,势利互相推。

借问读书客,胡为在京师。

举头未能对,闭眼聊自思。

倏忽十六年,终朝苦寒饥。

宦途竟寥落,鬓发坐差池。

颍水清且寂,箕山坦而夷。

如今便当去,咄咄无自疑。

意思解释

将归赠孟东野房蜀客(蜀客名次卿)

作者: 韩愈 〔唐代〕


原文展示:

君门不可入,势利互相推。
借问读书客,胡为在京师。
举头未能对,闭眼聊自思。
倏忽十六年,终朝苦寒饥。
宦途竟寥落,鬓发坐差池。
颍水清且寂,箕山坦而夷。
如今便当去,咄咄无自疑。


白话文翻译:

这几位权贵的家门根本无法进入,彼此之间都是为了利益而相互推诿。
我借问一下那些读书人,为什么要在京城混日子呢?
我抬头却无法与之对视,闭上眼睛只能自我反思。
转眼间已经十六年,整日忍受严寒和饥饿。
宦海的路途真是寥落,鬓发早已斑白。
颍水清澈而寂静,箕山平坦而开阔。
如今我应该离开,心中却毫无疑虑。


注释:

字词注释:

  • 君门: 权贵的家门。
  • 势利: 指人们对权势和利益的追逐。
  • 借问: 请教、询问。
  • 读书客: 指求学之人。
  • 宦途: 官场之路。
  • 倏忽: 突然、转瞬。
  • 箕山: 一座平坦的山,象征安宁开阔的环境。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宦途”反映了唐代士人对官场的厌倦与失望。韩愈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个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往往让人感到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韩愈(768年-824年),唐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哲学家,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他的诗风刚健、清新,常常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与对理想的追求。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韩愈对官场失望的背景下,表达了他对权贵门第的悲观态度以及对学术理想的坚持。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写韩愈的个人经历与情感,深刻揭示了他对官场的失望与对读书人境遇的思考。开篇便以“君门不可入”引入,立刻呈现出一种被排斥的感觉,暗示着当时社会中权贵与士人之间的隔阂。韩愈用“借问”一语,似乎在向这些读书人发问,询问他们为何甘愿留在这样的环境中,体现出他对当时社会风气的质疑与不满。

接下来,他抒发了自己十六年间的艰辛生活,展现了对寒冷与饥饿的无奈感受,进一步深化了对宦海生涯的失望。相较于“颍水清且寂”的自然景象,反衬出他内心的孤独与焦虑。

最后一句“如今便当去,咄咄无自疑”表达了他决意离开的坚定与决绝,展现出一种追求独立与自我实现的勇气。整首诗情感深邃,既有对现实的无奈,又有对理想的坚持,体现出韩愈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君门不可入: 描述权贵的排斥,使人无法靠近。
  • 势利互相推: 反映了权力与利益之间的勾结与竞争。
  • 借问读书客: 通过提问表达对读书人群体的失望。
  • 举头未能对: 说明内心的挣扎与无法面对的现实。
  • 闭眼聊自思: 通过闭眼反思内心的困惑与孤独。
  • 倏忽十六年: 时间流逝快,强调经历的漫长与艰辛。
  • 宦途竟寥落: 官场之路的失落,表达无奈与孤独。
  • 鬓发坐差池: 鬓发的变白象征着岁月的无情与个人理想的消磨。
  • 颍水清且寂: 自然之美与内心的清宁形成对比。
  • 箕山坦而夷: 表现出对自然的向往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 如今便当去: 决心离开的果断与无所畏惧。

修辞手法:

  • 对仗: “君门”与“势利”形成对比,突出社会的现状。
  • 比喻: “宦途”比喻官场生活,揭示其艰难与无奈。
  • 象征: “颍水”与“箕山”象征着内心的宁静与理想的追求。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个人经历的反思,表达了对权贵与官场的失望,揭示了知识分子的困境与追求理想的勇气。韩愈在诗中展现了对学术与理想的不懈追求,尽管身处逆境,依然坚持自我。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君门: 权力的象征,体现出社会的不公。
  • 宦途: 官场生活的象征,充满艰辛与失落。
  • 颍水: 清澈的水,象征内心的宁静与渴望。
  • 箕山: 平坦的山,象征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安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韩愈在诗中对权贵的态度是? A. 崇拜
    B. 失望
    C. 无所谓
    D. 亲近

  2. “倏忽十六年”中的“倏忽”有何含义? A. 慢慢
    B. 突然
    C. 忽略
    D. 细心

  3. 诗中提到的“读书客”指的是? A. 官员
    B. 学者
    C. 商人
    D. 普通人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琵琶行》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两首诗都表现了对现实的失望,但韩愈更多地关注个人的内心挣扎,而杜甫则强调国家的动荡与个人命运的无奈。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韩愈诗文选》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文学与社会》

以上内容为对韩愈《将归赠孟东野房蜀客》的详细解析与鉴赏,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与欣赏这首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