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 寄南京道友》

时间: 2025-04-29 13:17:10

自愧无缘去大梁。

亦无心意学贤良。

夷门道友我思量。

予在环墙调水火,诸公何日绝炎凉。

山侗叮嘱悟黄粱。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自愧无缘去大梁。
亦无心意学贤良。
夷门道友我思量。
予在环墙调水火,
诸公何日绝炎凉。
山侗叮嘱悟黄粱。

白话文翻译:

自责没有缘分去大梁(指繁华的地方)。
也没有心思去学习做一个贤良之人。
我在思念夷门的道友。
我在环墙内调和水与火,
诸位朋友何时才能摆脱炎热与寒凉?
山侗的叮嘱让我领悟到了黄粱的梦境。

注释:

  • 大梁:古代指的是京城,象征繁华。
  • 贤良:指的是品德高尚、才德兼备的人。
  • 夷门:指的是一种通道,或指远方的朋友。
  • 环墙:形容局限于某种环境或境地。
  • 水火:象征调和与平衡。
  • 炎凉:意指生活中的苦与乐、荣与辱。
  • 黄粱:源自《庄子》中的故事,象征虚幻的梦境或理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马钰,元代诗人,个性清高,作品多关注自然与人生哲理,擅长以简练的语言描绘复杂的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诗人与友人分别之际,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与自责之情,反映了当时士人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与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浣溪沙 寄南京道友》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诗的开头,自责没有去往繁华的大梁,显示出诗人对自身处境的不满与无奈。在社会动荡的元代,士人常常感到前途未卜,也常常与友人之间的联系成为情感寄托。

接着提到“夷门道友”,进一步强调了对友人的思念,表达了对过往友情的珍视。诗中“予在环墙调水火”则透出一种无奈与努力的姿态,似乎在暗示诗人虽处于困境,但仍在尝试调整自己的生活与心态。

最后两句“诸公何日绝炎凉”,则透露出对未来的期待与渴望,想要朋友们早日摆脱生活的困扰与艰辛。整体上,这首诗不仅是对友人的思念,也是对自我处境的深刻反思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自愧无缘去大梁:自我感到羞愧,认为没有机会去往繁华的大梁。
  2. 亦无心意学贤良:心中也没有学习成为贤良之人的想法。
  3. 夷门道友我思量:回想起在夷门的朋友,心中充满思念。
  4. 予在环墙调水火:我仍在局限的环境中努力调和生活的矛盾。
  5. 诸公何日绝炎凉:朋友们何时能摆脱生活的炎热与寒冷。
  6. 山侗叮嘱悟黄粱:山侗(友人)的话让我领悟到了虚幻的梦境。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炎凉”相对,表现了生活的对立与矛盾。
  • 比喻:水火象征生活中的冲突与和谐,增强了诗意的深度。
  • 象征:黄粱梦象征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映射了诗人的内心矛盾。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对友人的思念和对个人处境的反思,表现了士人对理想生活的渴望与现实的无奈。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展现了个体在社会变迁中的孤独与挣扎。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大梁:象征繁华与理想的生活。
  • 水火:象征生活中的矛盾与调和。
  • 黄粱:象征虚幻与理想,反映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浣溪沙 寄南京道友》的作者是: A. 李白
    B. 杜甫
    C. 马钰
    D. 白居易

  2. 诗中提到的“黄粱”象征: A. 理想
    B. 现实
    C. 友情
    D. 家乡

  3. 诗中“自愧无缘去大梁”的情感是: A. 自豪
    B. 羞愧
    C. 欢喜
    D. 无奈

答案: 1.C 2.A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 《送友人》:李白

诗词对比:

  1. 马钰的《浣溪沙 寄南京道友》李白的《送友人》都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但前者更关注自身处境的反思,而后者则更侧重于友情的珍贵与美好。
  2. 在表现手法上,马钰使用了更多的象征与隐喻,而李白则更直白,情感更为奔放。

参考资料:

  • 《元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马钰生平与作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