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雪后寒云散御堤,笛声何处重凄凄。
北风吹折边城柳,人倚层楼月正西。
白话文翻译:
雪后寒霜云散落在御堤上,笛声从何处传来,显得格外凄凉。北风吹得边城的柳树折断,独自倚靠在高楼上的人,此时月亮正好在西边升起。
注释:
- 雪后:指雪下过之后,雪融化,天气寒冷。
- 寒云:寒冷的云。
- 御堤:古代指的是皇帝的堤岸,这里指代一种特定的场所。
- 笛声:这里指吹笛子的声音,带有凄凉的情感。
- 凄凄:形容声音悲凉,令人心生怅惘。
- 北风:指来自北方的寒风。
- 边城柳:指边境的城镇中生长的柳树,象征着孤寂。
- 层楼:高楼,通常指城市中的高建筑。
- 月正西:月亮在西方正高,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孤独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谢榛,字时中,号白林,明代诗人,生于洪武年间。谢榛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作品多表现自然之美与心灵之感,尤以山水田园诗见长。其诗风格受山水田园诗影响较重,常带有一种淡淡的忧伤。
创作背景:
《冬夜闻笛》创作于冬季,可能是诗人在一个寒冷的夜晚,偶然听到笛声而引发的思绪,表达了他对孤寂与自然景象的深思,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环境的动荡和个人情感的无奈。
诗歌鉴赏:
《冬夜闻笛》是一首情景交融的诗作,诗人在寒冷的冬夜,雪后清冷的天地中,听到了一阵凄凉的笛声,心中不禁涌起一阵孤寂之感。开篇“雪后寒云散御堤”,描绘了冬日雪后的清新景象,寒冷的云彩在阳光的照射下逐渐散去,展现了自然的变化。接着“笛声何处重凄凄”,笛声的来源成了诗人心中未解的疑问,笛声不仅是对自然的描绘,更是对情感的映射,带着悲凉的气息,令人感到无尽的惆怅。
“北风吹折边城柳”,北风的呼啸与柳树的折断,形成了悲凉的意象,边城的孤寂感愈加明显。诗人在高楼之上,月亮正好在西方升起,象征着时光的流逝和人内心的孤独。这种情感在整个诗中反复出现,仿佛在诉说着一个人在冬夜里的孤独与思念。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和音声的结合,形成了一幅静谧而又悲凉的冬夜画面,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无奈,充满了哲理的思考与情感的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雪后寒云散御堤:雪后的景象,寒冷的云彩散落在堤岸之上,描绘出一幅清冷的冬日图景。
- 笛声何处重凄凄:笛声从何而来,显得格外悲凉,反映了诗人的内心感受。
- 北风吹折边城柳:北风的侵袭使得柳树折断,象征着孤独与无奈。
- 人倚层楼月正西:人独自倚靠在高楼,月亮在西边升起,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孤寂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现象与人的情感相结合,形成生动的意象。
- 拟人:北风和柳树被赋予情感,使得自然景象更具感染力。
- 对仗:诗中用词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表达孤寂和思乡之情,通过自然景象和音声的结合,反映了人在面对寒冷冬夜时的内心感受。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雪:象征纯洁与寒冷,反映出诗人的孤独。
- 笛声:代表着思念与情感的寄托。
- 北风:象征着外界的冷酷与内心的孤寂。
- 柳:常用来象征离别与思念,边城的柳树更增添了孤独感。
- 月:象征时间的流逝与思考,暗示着对往事的回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御堤”指的是什么? A. 皇帝的堤岸
B. 农田的堤岸
C. 河流的堤岸
答案: A -
“笛声何处重凄凄”中的“重凄凄”意指? A. 声音悦耳
B. 声音悲凉
C. 声音清脆
答案: B -
诗中的“北风”象征着什么? A. 温暖
B. 孤寂
C. 喜悦
答案: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宋·李清照《如梦令》
- 唐·王维《鹿柴》
诗词对比:
- 《冬夜闻笛》与《静夜思》:两首诗均表达了孤独与思乡之情,但前者通过冬日的寒冷和笛声描绘出一种更加凄凉的氛围,而后者则通过明月引发对故乡的思念,情感较为温柔。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选集》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谢榛生平与作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