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飞将龙沙逐虏还,
夜驱驼马入燕关。
城头残月谁横笛,
吹落梅花雪满山。
白话文翻译:
一位勇猛的将领在龙沙战场上追击敌人凯旋而归,
夜间驱赶着驼马驶入燕关。
城头的残月下,不知是谁在吹笛,
笛声吹落了满山的梅花,如同雪花飘落。
注释:
- 飞将:指飞毛腿的将领,常用来形容勇猛的战士。
- 龙沙:指边塞的一个地名,常常与战争相关。
- 逐虏:追击敌人,虏指被俘的敌人。
- 夜驱驼马:夜间赶着骆驼和马,表现出急切的归乡心情。
- 燕关:位于今河北,古代的一个重要关隘。
- 城头残月:指城头上空的残月,营造出孤寂的氛围。
- 横笛:一种乐器,指吹奏的曲调。
- 梅花雪:梅花在寒冬中盛开,象征坚韧,雪则象征寒冷和孤独。
典故解析:
- 龙沙:在古代文学中,常用来指代边塞的战斗和征伐场所。
- 燕关:历史上是北方防线的重镇,寓意对边疆的捍卫。
- 梅花:在中国文人心中,梅花象征着高洁和坚韧品格。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谢榛(约1580—1643),明代诗人,字元吉,号石川,晚号梅溪,生于苏州。谢榛擅长诗词,尤其以边塞诗闻名,其作品多描写战争、边塞风光和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明末动乱时期,国家动荡,边疆战事频繁,诗人通过描绘战争景象与归乡心情,表达对国家和家园的热爱与忧虑。
诗歌鉴赏:
《塞上曲三首》通过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动人的边塞画面。诗的开头便以“飞将龙沙逐虏还”引入,直接展现了将领的英勇和凯旋的喜悦。接下来的“夜驱驼马入燕关”则将时间设定在夜晚,表现了将士们归家的急切。在这幅动人的画面中,诗人不仅展示了壮丽的边塞风光,也通过“城头残月谁横笛”表达了孤独与思乡的情绪。最后一句“吹落梅花雪满山”则以梅花和雪的意象,进一步渲染了诗中的冷清与忧伤,突出了战争带来的伤感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在景与情的交融中,展现了诗人对战争的思考与对家园的眷恋,体现了明末士人的悲愤与无奈。这种情感在历史的洪流中显得尤为珍贵,给予读者深刻的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飞将龙沙逐虏还”——勇猛的将领在战场上追击敌人,凯旋归来。
- “夜驱驼马入燕关”——夜晚赶着骆驼和马进入燕关,回归故土。
- “城头残月谁横笛”——在城头下,残月照耀,未知之人吹笛。
- “吹落梅花雪满山”——笛声如雪般飘散,梅花落满山间,意象幽美。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笛声比作飘落的雪,营造出孤寂的氛围。
- 对仗:上下句的结构工整,提升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绘战士的归乡情与孤独的夜景,传达了对家国的深情厚谊和对战乱的无奈与忧伤。
意象分析:
- 飞将:象征英勇与力量。
- 龙沙:代表战斗的地方,象征历史的悲壮。
- 梅花:象征高洁和坚韧,也暗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 雪:象征严寒与孤独,增强了情感的深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飞将”指的是: A) 温文尔雅的文人
B) 勇猛的将领
C) 归乡的旅人
D) 农田的耕作 -
“夜驱驼马入燕关”中的“燕关”指的是: A) 一种乐器
B) 一个地名
C) 一种动物
D) 一种节日 -
诗中“梅花雪”象征着: A) 春天的来临
B) 家园的温暖
C) 寒冷与孤独
D) 勇敢的斗志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高适的《燕歌行》
诗词对比:
- 《将进酒》:同样表现了对豪情壮志的向往,但更侧重于酒的豪情与人生哲理。
- 《登鹳雀楼》:以更为辽阔的视野展现了边塞的壮丽景观,而《塞上曲》则更注重个人情感的细腻表达。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明代诗人研究》
- 《谢榛诗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