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慢·登灵岩,依清真四声》
时间: 2025-01-11 01:21:3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浣溪沙慢·登灵岩,依清真四声
作者:杨玉衔 〔清代〕
土石涌绀碧,烟霭延湖沼。
洞深径仄,争路交飞鸟。
残霸故国,一纸斜阳稿。
铃语浮屠悄。
凭吊数兴亡,野花零江枫又老。
古春渺。
剩露井波澄,怅廊听落叶,
径问旧香,事往吴山晓。
冷翠化云,飞上琴台秒。
勿妒天平貌。
妆淡抹浓时,学西湖螺鬟更好。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灵岩的美丽景色和诗人对过往历史的感慨。
碧绿的土石在阳光下涌动,烟雾缭绕在湖沼之间。山洞深邃,通向狭窄的小路,飞鸟在空中争相飞舞。
曾经的霸主已经不在,留下的只是斜阳下的一纸诗稿。
钟声在佛塔下轻轻响起。
我凭吊着往日的兴亡,看到野花与江边的枫树又老去。
古老的春天已渺茫。
井水清澈,波面如镜,感伤听着廊下的落叶,
问起旧日的香气,往事如梦在吴山的清晨。
冷翠的云朵化作琴台上的一瞬间。
不要嫉妒那天平的美貌。
在淡妆浓抹之间,学习西湖的螺鬟才是更好的选择。
注释:
- 绀碧:深蓝色和碧绿色的交融,形容湖水的颜色。
- 烟霭:烟雾和雾霭,形容空气中的湿气和朦胧。
- 争路交飞鸟:形容飞鸟在空中互相争飞,生动形象。
- 残霸故国:指的是曾经的霸主已经失去了权力,国家也随之衰落。
- 铃语浮屠:指佛塔的钟声,给人以宁静的感觉。
- 冷翠:指青翠的颜色,形容自然景观的清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玉衔,清代词人,生平事迹较少,作品多反映自然和人生哲理。其词风清新秀丽,善于借景抒情。
创作背景:
此词创作于清代,社会动荡与个人情感相互交织,作者通过自然景色表达对历史的思考和对过往的追忆。
诗歌鉴赏:
这首《浣溪沙慢》通过对灵岩自然风光的描绘,巧妙地将个人情感与历史感慨结合在一起,展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对昔日繁华的追忆。开头几句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出灵岩的秀美,仿佛让人置身其中。接着,诗人转向历史,提到“残霸故国”,暗示着历史的兴衰与个人的渺小。历史的厚重与自然的轻盈形成鲜明对比,使得整首词充满了沉思的气氛。接下来,诗人又将视线转回到当下,描述了自然的静谧与内心的孤寂,体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最后,诗人以“勿妒天平貌”作为结尾,似乎在对比自然之美与个人的情感,给人以深思的余韵。整首词以优美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打动人心,表现了词人对生活的感悟与对历史的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土石涌绀碧:描绘灵岩的山石与湖水,色彩鲜明。
- 烟霭延湖沼:营造出一种朦胧的氛围,带出自然的清幽。
- 洞深径仄:山洞深邃,小路曲折,给人一种神秘感。
- 争路交飞鸟:飞鸟在空中飞舞,表现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
- 残霸故国:历史的沉重,表达对往事的感慨。
- 铃语浮屠悄:钟声轻响,给人以安宁的感觉。
- 凭吊数兴亡:对历史兴亡的沉思与追忆。
- 野花零江枫又老:自然与时间的流逝,增添了一种忧伤的美感。
- 古春渺:表达对往昔的追忆与渺茫的感慨。
- 剩露井波澄:清澈的井水,象征着内心的宁静。
- 怅廊听落叶:通过落叶声,表现孤独与思索。
- 径问旧香:对往昔的怀念与追寻。
- 事往吴山晓:将时空拉回到吴山,象征着故乡的情感。
- 冷翠化云:形容自然的变化与诗人内心的感受。
- 飞上琴台秒:象征着时间的迅速流逝。
- 勿妒天平貌:劝诫自己不要因他人之美而感到嫉妒。
- 妆淡抹浓时:对于美的追求与理解。
- 学西湖螺鬟更好:借西湖美景,表达对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冷翠化云”,用自然景象比喻心境。
- 拟人:如“铃语浮屠悄”,赋予声音以情感。
- 对仗:如“妆淡抹浓时”,展现语言的和谐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自然与历史的结合,表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对历史兴亡的感慨和对生活的深刻反思,体现了对美的追求与对生命的热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土石:象征大自然的力量与坚固。
- 烟霭:代表神秘与朦胧的美。
- 飞鸟:象征自由与生机。
- 斜阳:代表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沧桑。
- 铃语:象征宁静与内心的安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自然元素有哪些?
A. 湖水
B. 飞鸟
C. 山石
D. 以上皆是 -
诗人对往事的感慨主要体现在哪一句?
A. 土石涌绀碧
B. 残霸故国
C. 冷翠化云
D. 妆淡抹浓时 -
诗中哪个意象象征着内心的宁静?
A. 飞鸟
B. 井水
C. 落叶
D. 野花
答案:
- D. 以上皆是
- B. 残霸故国
- B. 井水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如梦令》 - 李清照
-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 李清照
- 《浪淘沙》 - 白居易
诗词对比:
- 杨玉衔与李清照:两位词人都擅长抒情,杨玉衔的词更侧重于对自然与历史的结合,而李清照则更多地关注个人情感与生活的细腻描写。
- 相似题材:两者都表达了对时光流逝与历史沧桑的感慨,但杨玉衔的词更为沉静,李清照则显得更为细腻与感伤。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词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
- 《杨玉衔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