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上行》

时间: 2025-01-26 00:10:31

黑松林外路,风角远嗈嗈。

朔气生荒堡,秋尘满病容。

豺掊沙底骨,人上月边烽。

休作西行计,西行地渐凶。

意思解释

边上行

原文展示:

黑松林外路,风角远嗈嗈。
朔气生荒堡,秋尘满病容。
豺掊沙底骨,人上月边烽。
休作西行计,西行地渐凶。

白话文翻译:

在黑松林外的道路上,风声远远地呼啸着。
北风的寒气使荒凉的堡垒显得格外冷清,秋天的尘土让人显得病恹恹。
豺狼在沙地上掘骨,人们在月光下点燃烽火。
不要再打算向西行走,西边的路途越来越凶险。


注释:

字词注释:

  • 黑松林外路:黑松林外的道路,指通向荒凉之地的路。
  • 风角:风声,形容风势的角度。
  • 朔气:北风带来的寒气。
  • 荒堡:荒凉的堡垒。
  • 秋尘:秋天的尘土,给人一种萧条的感觉。
  • 豺掊:豺狼的掘骨,形容凶狠的动物在寻找食物。
  • 月边烽:月光下的烽火,指的是警报或敌情的信号。
  • 西行计:西行的计划。

典故解析:

  • 此诗没有直接引用典故,但“豺狼”和“烽火”均为古代战争与生存环境的象征,反映了边疆的困苦与艰难。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贯休(约832年-912年),字子休,号休文,唐代诗人,出身于官宦家庭,晚年出家为僧。贯休的诗歌风格以清新自然、意境深远著称,尤其擅长描写边塞风光与士兵的艰苦生活。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代边疆动荡时期,诗人通过描绘荒凉的边疆景象,表达了对西行征途的恐惧与无奈,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士兵的艰辛。


诗歌鉴赏:

《边上行》是一首富有浓厚边塞色彩的诗作,贯休通过细致的描绘,展现了北方荒凉的自然环境与边疆生活的艰辛。诗的开头“黑松林外路,风角远嗈嗈”,描绘了一个孤独而寒冷的环境,黑松林的阴森与远处的风声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萧瑟的氛围。

“朔气生荒堡,秋尘满病容”中,北风的寒气弥漫在荒凉的堡垒之上,秋天的尘土让人倍感疲惫与病态,这种描写不仅表现了自然环境的恶劣,也反映了人们在这种环境下的心境。

接下来的“豺掊沙底骨,人上月边烽”,则通过豺狼的形象,传达出边塞生活的危险与不安。烽火的点燃象征着警觉与战斗,暗示着边疆战事的频繁与人们的忧虑。

最后一句“休作西行计,西行地渐凶”,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西行的否定与恐惧,反映了当时边疆征途的艰难与险恶。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与深刻的情感,将边疆的冷酷与无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充分体现了贯休作为边塞诗人的独特视角与深厚的诗歌功底。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黑松林外路:描绘了荒凉的环境,暗示行路艰难。
  2. 风角远嗈嗈:传达出孤独与寒冷,营造出一种萧瑟的氛围。
  3. 朔气生荒堡:北风带来的寒气让荒堡显得更为冷清,象征边疆的荒凉。
  4. 秋尘满病容:秋天的尘土沾染了人们的面容,表达疲惫与无奈。
  5. 豺掊沙底骨:豺狼的掘骨行动暗示边境的凶险,生存的压力。
  6. 人上月边烽:烽火的点燃象征警觉,反映出战争的威胁。
  7. 休作西行计:直接劝诫不要再向西行进,表达恐惧。
  8. 西行地渐凶:总结了行路的危险,强调边疆的险恶。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黑松林”与“荒堡”比喻边疆的荒凉与冷酷。
  • 拟人:将自然现象与人类情感结合,使诗句更具生动性。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讲究对称,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揭示边疆生活的艰辛与不易,表现了对西行的恐惧与无奈,反映了诗人对战争与生存环境的深刻思考。诗中展现的自然景观与人类命运的紧密联系,表现出一幅生动的边塞生活画卷。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黑松林:象征着边疆的孤寂与冷酷。
  2. 风角:代表了环境的恶劣与不安。
  3. 朔气:暗示了北方的寒冷与凶险。
  4. 荒堡:象征边防的荒凉与孤立。
  5. 秋尘:表现出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疲惫。
  6. 豺狼:象征着生存的威胁与危险。
  7. 烽火:代表着战斗的警觉与警报。

每一个意象都深刻地反映了边疆生活的艰辛与士兵的困境,凝聚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黑松林外路”主要表现了什么意境? A. 美丽的风景
    B. 荒凉的环境
    C. 热闹的市集

  2. “朔气生荒堡”中的“朔气”指什么? A. 春天的暖风
    B. 北方的寒气
    C. 夏天的热风

  3. 诗人对西行的态度是? A. 积极向往
    B. 恐惧与否定
    C. 无所谓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高适《别董大》
  •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诗词对比:

  • 贯休的《边上行》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都涉及到边塞的壮丽与艰辛,但贯休更侧重对环境的描绘和内心的恐惧,而王之涣则表现出对壮丽景色的向往与豪情。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