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子规
作者: 罗隐 〔唐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铜梁路远草青青,此恨那堪枕上听。一种有冤犹可报,不如衔石叠沧溟。
白话文翻译:
铜梁的路途遥远,草木生长得青翠欲滴,这样的恨意在枕边倾听,实在难以忍受。虽然一种冤屈尚可得到报复,但不如衔着石头沉入深海。
注释:
- 铜梁: 指的是铜梁山,地名,象征着遥远的地方。
- 此恨: 此处的“恨”指的是心中的悲伤和怨恨。
- 枕上听: 在枕边听到的声音,暗示着心情的烦乱与不安。
- 有冤: 有冤屈,指的是受到的不公正待遇。
- 衔石叠沧溟: 比喻用石头沉入海底,表达了对痛苦的逃避和绝望。
典故解析:
本诗中没有直接引用的典故,但“衔石叠沧溟”的意象可以联想到古代对死亡的隐喻,以及对逃避现实的无奈。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 罗隐,字惟白,唐代诗人,以诗词见长,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及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自然,富有情感。
-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个人遭遇挫折时,表达了对远方未竟的追求和内心深处的悲恨,反映出唐代士人的苦闷与无奈。
诗歌鉴赏:
《子规》通过对距离、自然景象和心情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痛苦与无助。开篇以“铜梁路远草青青”展现出一种美好的自然景象,然而这美好却掩盖不了诗人心中的恨意。这种矛盾的情感在“此恨那堪枕上听”中得到进一步体现,恨意在耳边萦绕,让诗人难以入眠。接下来的“有冤犹可报”则揭示了诗人心中尚存的希望,然而“衔石叠沧溟”的意象却又将这种希望化为绝望,表达了对现实的无奈与逃避。
整首诗通过对比的手法,展现了内心的挣扎与痛苦,反映出唐代士人面对生活困境时的复杂心情。诗人虽身处自然之美,却难以摆脱内心的阴霾,体现出一种深刻的悲剧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铜梁路远草青青: 描述了遥远的旅途,草色青翠,象征着生机与希望。
- 此恨那堪枕上听: 表达了对心中恨意的无奈,夜深人静时更显得难以承受。
- 一种有冤犹可报: 指心中的冤屈可以通过某种方式得到解决,带有一丝希望。
- 不如衔石叠沧溟: 最终的选择是沉默与逃避,象征着绝望。
修辞手法:
- 比喻: “衔石叠沧溟”通过沉石的比喻表达对痛苦的逃避。
- 对仗: 诗中前两句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无奈与对内心痛苦的深刻反思,体现出一种深沉的孤独感与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铜梁: 远方的象征,代表着追求与希望。
- 草青青: 生命的象征,反映出美好与生机。
- 枕上: 代表内心的思绪与情感的纠结。
- 衔石: 表达对痛苦的逃避与绝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 诗中“铜梁”指的是哪个地方?
- A. 远方的山
- B. 城市
- C. 小溪
- D. 田野
-
填空题: 诗中提到的“草青青”象征着____。
-
判断题: 此诗表达了对生活的希望与积极态度。 (对/错)
答案:
- A
- 生机与希望
- 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罗隐的《子规》与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均表现出对人生无常的思考,然而罗隐更强调内心的痛苦与孤独,而李白则在感怀中体现出壮志未酬的豪情。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