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投钱塘元帅尚父二首》
时间: 2024-09-19 21:50:26意思解释
春日投钱塘元帅尚父二首
原文展示
正忧衰老辱金台,敢望昭王顾问来。
门外旌旗屯虎豹,壁闲章句动风雷。
三都节已联翩降,两地花应次第开。
若比紫髯分鼎足,未闻馀力有琼瑰。
征东幕府十三州,敢望非才忝上游。
官秩已叨吴品职,姓名兼显鲁春秋。
盐车顾后声方重,火井窥来焰始浮。
一句黄河千载事,麦城王粲谩登楼。
白话文翻译
忧虑自己年老而遭人轻视,是否敢奢望昭王能够亲自来询问我呢?
门外的旌旗如猛虎豹般聚集,墙壁上的诗句好似风雷激荡。
三都的节日已经纷纷降临,两地的花朵也应当次第开放。
若是比作紫髯大将的鼎足之势,恐怕我还没有那份余力去争得美玉。
征东的幕府掌管着十三州,我如何敢希望非才之人也能在上游?
官职已经得到了吴国的品级,姓名也在鲁国的春秋中显耀。
盐车的声音在后面越来越重,火井的火焰也开始浮现。
一句关于黄河的故事可以传承千载,而麦城的王粲却只是在空中登楼。
注释
字词注释
- 忧衰老:忧虑年老。
- 金台:指高位或权势。
- 昭王:指周昭王,古代明君,寓意期待得到重视。
- 旌旗:指军旗,用于表示威武。
- 三都节:指三都的节日,象征繁华。
- 紫髯:指紫髯大将,寓意有力之士。
- 鼎足:形容势力的稳固和强大。
- 盐车:盐的运输车,象征经济的重担。
- 火井:井中的火,象征希望的出现。
- 黄河:象征历史悠久的文化。
- 王粲:王粲,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
典故解析
- 昭王:昭王一生致力于政治与文化,代表了一种理想的王者形象。
- 紫髯:源于历史上著名的武将,象征军权和威望。
- 黄河千载事:黄河作为中华文明的摇篮,其历史意义深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罗隐(833-909),字季常,号青莲,晚唐诗人,以诗词成就卓著,尤其擅长五言绝句和律诗。他的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观及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与个人理想的碰撞之际,诗人通过描写春日的景象和个人的忧虑,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与对现实的无奈。
诗歌鉴赏
罗隐的《春日投钱塘元帅尚父二首》通过对春日景象的描绘,传达出诗人对时光流逝和个人境遇的深刻思考。诗的开头,诗人以“忧衰老辱金台”自谦,表现出对自己年老无能的忧虑,借昭王的形象期待能得到重视和认可。接着,诗人描绘了门外的旌旗和墙上的诗句,生动展现出外部环境的热闹与气氛,这种对比加深了内心的孤独感。
在后半部分,诗人提到“盐车顾后声方重”,暗示了生活的重担与压力,火井的火焰开始浮现,象征着希望的萌芽与未来的可能性。在结尾处,诗人引用黄河的千载事迹和王粲的登楼,隐喻着历史的深邃与个人的渺小,反映出一种对历史的敬畏与对个人命运的无奈。
整首诗融合了自然与人文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复杂情感与哲理思考,具有深刻的艺术感染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正忧衰老辱金台:诗人自感年老而受到轻视。
- 敢望昭王顾问来:渴望得到重视与询问。
- 门外旌旗屯虎豹:描绘外面热闹的场景。
- 壁闲章句动风雷:墙上的诗句激荡着内心的情感。
- 三都节已联翩降:三都的节日带来繁华景象。
- 两地花应次第开:象征着美好的未来。
- 若比紫髯分鼎足:自谦能力未及大将。
- 未闻馀力有琼瑰:怀疑自己是否有余力争取美玉。
- 征东幕府十三州:提到掌管的庞大区域。
- 敢望非才忝上游:自谦不敢妄想高位。
- 官秩已叨吴品职:已得官职,表示对成就的认可。
- 姓名兼显鲁春秋:姓名在历史上有一定地位。
- 盐车顾后声方重:生活压力逐渐显现。
- 火井窥来焰始浮:希望的火焰逐渐显现。
- 一句黄河千载事:历史悠久,意味深长。
- 麦城王粲谩登楼:隐喻个人的无力与渺小。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人与外部环境的热闹形成对比,突出内心的孤独。
- 隐喻:如“盐车”、“火井”等象征着生活的重担与希望。
- 夸张:通过“千载事”强调历史的厚重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衰老的忧虑,对理想的追求,以及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思考。通过对春日景象的描绘,传达出一种淡淡的伤感与哲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日:象征着希望与新生。
- 旌旗:象征威武与荣耀。
- 黄河:象征悠久的历史与文化。
- 盐车:象征生活的重担与负担。
- 火井:象征希望的出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担忧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A. 年老
B. 失去权力
C. 经济困难
D. 家庭问题 -
“门外旌旗屯虎豹”意指什么? A. 威武的军队
B. 美丽的风景
C. 诗人的忧愁
D. 社会的繁华 -
诗中提到的“盐车”象征什么? A. 生活的重担
B. 财富的积累
C. 社会的繁华
D. 个人的荣耀
答案:
- A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之涣《登鹳雀楼》
诗词对比
- 罗隐与杜甫:两位诗人均表达对社会与个人境遇的思考,但罗隐更注重内心感受,杜甫则更关注社会现象。
- 王之涣《登鹳雀楼》:同样描绘自然景色,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后者更显豪放与壮阔。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罗隐评析》
- 《古诗词鉴赏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