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处默师》

时间: 2025-01-25 23:10:11

甘露卷帘看雨脚,樟亭倚柱望潮头。

十年顾我醉中过,

两地与师方外游。

久隔兵戈常寄梦,近无书信更堪忧。

香炉烟霭虎溪月,终棹铁船寻惠休。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甘露卷帘看雨脚,樟亭倚柱望潮头。
十年顾我醉中过,两地与师方外游。
久隔兵戈常寄梦,近无书信更堪忧。
香炉烟霭虎溪月,终棹铁船寻惠休。

白话文翻译

在甘露时节,我卷起帘子看雨水的脚印;
在樟树亭子里,我倚靠着柱子眺望潮水的涨落。
十年来,我常在醉酒中回想你;
我们两地分隔,如今只在梦中游玩。
久经战乱,我常常在梦中寄托思念;
而近来没有书信来往,心中更添忧愁。
香炉的烟霭中映着虎溪的明月,
我只能驾驶铁船去寻求你的安宁。

注释

字词注释

  • 甘露:指天气或气候适宜,雨水丰沛的时节。
  • 雨脚:雨水落下时形成的水痕或水迹。
  • 樟亭:一种亭子,常见于南方地区,樟树为其主要材料。
  • 潮头:指潮水上涨的地方,象征着变化与动荡。
  • 顾我:回忆我。
  • 醉中过:在醉酒中回忆。
  • 兵戈:战争的武器,象征战乱。
  • 香炉:用来焚香的器具,常与佛教文化有关。
  • 虎溪月:虎溪是地名,月光照耀的景象。

典故解析

  • “虎溪月”可能与道教或佛教文化有关,象征着安宁与清幽。
  • “铁船”可能暗示着诗人在漂泊中寻找安身之处,寄托了对安定生活的渴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罗隐,字梦阮,号湘山,唐代诗人,以其诗风清新、情感真挚而著称。生于江南,擅长五言律诗和古体诗,作品多描写自然与人情。

创作背景: 《寄处默师》创作于罗隐身处战乱之际,诗中流露出对战乱的不安与思念,特别是对师友的怀念,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的现实。

诗歌鉴赏

《寄处默师》是一首充满思念与忧愁的诗作,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将战乱中的孤独与对友人深切的思念表现得淋漓尽致。开头的“甘露卷帘看雨脚”,将读者带入一个清新而宁静的环境,似乎在营造一种放松的氛围,但随即转入对好友的深切怀念。诗人回忆与师友的昔日欢聚,感慨十年的时间,如同在醉酒中度过,虽醉却又清醒于心。

而后,诗人通过“久隔兵戈常寄梦”表达了战乱给人带来的梦魇,失去联系的无奈与忧虑进一步加深了情感的深度。最后两句通过描绘香炉的烟霭与月光,形成了一幅宁静而又忧伤的画面,诗人似乎在铁船上漂泊,寻求着一份安宁与慰藉。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体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与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甘露卷帘看雨脚”:描写自然景象,体现出一种清新而柔和的氛围。
  2. “樟亭倚柱望潮头”:展现出诗人的惬意与悠闲,然而潜藏着对未来的不安。
  3. “十年顾我醉中过”:表达对过去时光的回忆,时间的流逝让人感伤。
  4. “两地与师方外游”:强调了地理上的距离,暗示人与人之间的隔阂。
  5. “久隔兵戈常寄梦”:战争的影响让人失去宁静,梦中相聚是唯一的慰藉。
  6. “近无书信更堪忧”:没有音信让人更加焦虑,体现了人际关系的脆弱。
  7. “香炉烟霭虎溪月”:描绘出一幅宁静的夜景,象征着思念的情感。
  8. “终棹铁船寻惠休”:以铁船的漂泊象征着对安稳生活的渴望。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铁船”象征漂泊与不安。
  • 对仗:如“久隔兵戈”与“近无书信”形成对比,增强情感的冲突。
  • 意象: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反映内心的情感波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对战乱带来的孤独感的反思,以及对安宁生活的渴望。通过对自然的描绘,诗人传达了内心深处的情感与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甘露:象征着希望与生机。
  • 雨脚:象征着时间的流逝。
  • 樟亭:象征着宁静与思考的地方。
  • 潮头:象征着变化与不安。
  • 香炉烟霭:象征着思念与追忆。
  • 虎溪月:象征着宁静与安慰。
  • 铁船:象征着漂泊与寻求安宁的旅程。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甘露”象征什么?

    • A. 战乱
    • B. 希望
    • C. 思念
    • D. 孤独
  2. “久隔兵戈常寄梦”中“兵戈”主要指什么?

    • A. 战争
    • B. 友人
    • C. 梦境
    • D. 自然
  3. 诗人通过什么意象表达对安宁生活的渴望?

    • A. 樟亭
    • B. 铁船
    • C. 香炉
    • D. 雨脚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江雪》柳宗元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静夜思》相比,罗隐的《寄处默师》更多地体现了对友人的思念,而李白则表现出对故乡的眷恋。两者都展现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渴望与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但情感的方向与对象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