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匡山道侣》

时间: 2025-01-25 23:05:50

常忆将吾友,穿云过瀑西。

有碑皆读彻,无处不相携。

柽桂株株湿,猿猱个个啼。

等闲成远别,窗月又如珪。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怀匡山道侣
作者: 贯休 〔唐代〕

常忆将吾友,穿云过瀑西。
有碑皆读彻,无处不相携。
柽桂株株湿,猿猱个个啼。
等闲成远别,窗月又如珪。

白话文翻译:

我常常怀念我的朋友,
我们一起穿越云雾,走过瀑布西边。
有碑刻的地方,我们都读得透彻,
无论在哪里,我们都能携手同行。
柽树和桂树上水珠滴滴,
猿猴在树上一个个叫着。
就这样,轻易地就要分别,
窗前的月光又如同玉石般明亮。

注释:

字词注释:

  • 匡山:指代作者怀念的友人和共同的生活场所。
  • 穿云过瀑西:形象描绘了朋友之间的亲密关系和共同经历。
  • :指石碑,强调文化和知识的积累。
  • 柽桂:柽树和桂树,象征自然的美好。
  • 猿猱:猿猴,寓意孤独和惆怅。
  • 窗月如珪:形容月光明亮,像玉石一样,表达了思念的情感。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穿云过瀑”描绘了道家修行的意境,反映了诗人对自然与友谊的向往与珍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贯休,唐代诗人,号称“贯休居士”,以山水诗和咏物诗见长。他的作品常带有哲理与情感,风格清新,擅长用自然景物表达内心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诗人与友人分别之际,表达了对友谊的珍惜与思念。生活在唐代,社会变动频繁,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寄托对友谊的深厚情感和对生活的感悟。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与友人的往事,展现了深厚的友谊与对自然的热爱。全诗以“忆”字开头,直接点明主题,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诗中描写的自然景象如“穿云过瀑”、“柽桂株株湿”,不仅展现了优美的自然风景,更与友人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和谐美好的意境。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清新自然的环境中,感受到友人相伴的快乐与离别的惆怅。“窗月又如珪”一句,便是用月光的明亮映衬出内心的孤寂,让人对友谊的珍惜更加深刻。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既体现了自然美,又表达了人际关系的复杂与珍贵,展示了唐代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常忆将吾友:诗人常常想念自己的朋友。
  • 穿云过瀑西:回忆与朋友一起穿越云雾,走过瀑布的美好时光。
  • 有碑皆读彻:他们一起读遍了所有的碑文,代表了共同的学识与追求。
  • 无处不相携:无论身在何处,他们的心灵都是相互连接的。
  • 柽桂株株湿:描绘自然景象,增添了诗的氛围。
  • 猿猱个个啼:猿猴的叫声象征孤独与惆怅。
  • 等闲成远别:轻易地就要分别,传达出对离别的感伤。
  • 窗月又如珪:窗前的月光明亮如玉,映照出思念的心情。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月光比作玉石,增添了诗的美感。
  • 拟人:猿猴的叫声赋予了自然以情感。
  • 对仗:诗句之间形成对称,增强了节奏感。

主题思想:

全诗围绕友谊和思念展开,表现了人与人之间深厚的情感和自然景色的美好,是对离别的惆怅与对友谊的珍视的深刻表达。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自由与无拘无束的精神。
  • :代表自然的雄伟与壮观。
  • :象征文化与知识的传承。
  • :象征思念与孤独。

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这些意象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色,还蕴含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与对自然的热爱,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中“天人合一”的思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柽桂”象征什么? A. 友谊
    B. 自然美
    C. 离别
    D. 学识

  2. 诗人对友谊的态度是: A. 冷漠
    B. 珍惜
    C. 忘记
    D. 依赖

  3. “窗月又如珪”中的“珪”指的是什么? A. 玉石
    B. 瓷器
    C. 书籍
    D. 友谊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送别》
  • 李白《月下独酌》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对比贯休的《怀匡山道侣》和王维的《送别》,两首诗都表达了对友谊和离别的感伤,但贯休更多地描绘了自然景色与内心情感的结合,而王维则通过简练的语言、深邃的意象,表现了离别的哀愁和对友人的思念。两者在主题上有相似之处,但表现手法各具特色。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词欣赏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