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僧归山》

时间: 2025-01-10 22:39:12

眼青禅帔赤,气岸出尘埃。

霞外终须去,人间作么来。

崖香泉吐乳,坞燥烧□雷。

他日终相觅,山门何处开。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僧归山
眼青禅帔赤,气岸出尘埃。
霞外终须去,人间作么来。
崖香泉吐乳,坞燥烧雷。
他日终相觅,山门何处开。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述了送别一位僧人归山的情景。诗中提到,这位僧人的禅帔颜色青翠、鲜红,显示出他超然的气质,仿佛出尘而立。虽然他终究要离开这个人世,但世间又该如何面对呢?山崖上的香气如同泉水般涌出,山坞里则干燥得似乎要烧雷。未来的某一天我们还会再相遇,但那时的山门又将在哪里开启呢?

注释:

  • 眼青:形容僧人眼神清澈,意境高远。
  • 禅帔:指僧人的袍子,颜色鲜艳。
  • 气岸:气质高尚,超然物外。
  • 霞外:指离开美丽的夕阳,象征离开世俗。
  • 崖香:指山崖上散发的香气,象征自然的美好。
  • 泉吐乳:泉水如同母乳般滋润,形象生动。
  • 坞燥:山坞干燥,气候恶劣。
  • 终相觅:未来可能再次相遇,表达对友人的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贯休(约830年-912年),唐代诗人、禅僧,号贯休,世称贯休禅师。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脱俗,常以禅理表达世事感悟,作品多涉及山水、禅宗及人生态度。

创作背景:

《送僧归山》是贯休在送别一位僧人时所作,表达了对僧人归隐山林的祝福与对人间生活的感慨,反映了唐代士人对禅宗和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细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僧人归山的深切感情。开头两句通过对僧人装束的描写,营造出一种超然于世的气质,隐喻其内心的宁静与清净。而“霞外终须去,人间作么来”则表达了对世俗生活的无奈与困惑,显示出一种对人间繁杂的思考和对超脱的向往。接下来的“崖香泉吐乳,坞燥烧雷”则用生动的意象描绘了自然的景象,传达出一种宁静与动荡并存的情感。

整首诗在意象上形成鲜明对比:禅僧的超然与人间的喧嚣、自然的和谐与内心的迷茫。这种对立的情感使得诗歌更加深刻而富有哲理,反映出诗人对人生、自然和精神追求的思考。最后一句“他日终相觅,山门何处开”则引发读者对未来的遐想,留下了无尽的思考空间,仿佛在问:在这个纷扰的尘世中,归隐的道路究竟在哪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眼青禅帔赤:描绘僧人的神情与衣袍,表现其清新气质。
  2. 气岸出尘埃:强调僧人超凡脱俗的气质。
  3. 霞外终须去:暗示人终究要离开美好的人世。
  4. 人间作么来:表达对人间生活的迷茫与困惑。
  5. 崖香泉吐乳:描绘大自然的美好,生动形象。
  6. 坞燥烧雷:对比自然的干旱,反映现实时局的无奈。
  7. 他日终相觅:表示未来可能重逢的期待。
  8. 山门何处开:对未来的思考与探索,留给读者想象空间。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泉吐乳”,将泉水与母乳相提并论,生动形象。
  • 对仗:前后句对称,增强诗歌的韵律感。
  • 拟人:将自然景象赋予生命,增加情感色彩。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俗生活的困惑,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与对未来的希望,展现了禅宗思想中对自然与人性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禅帔:象征禅宗的清净与超脱。
  • :象征美好与短暂。
  • 崖香:自然的美好,象征心灵的宁静。
  • :象征生命的滋养与灵性。
  • 坞燥:象征人间的烦扰与困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眼青禅帔赤”主要描述了什么?

    • A. 僧人的外貌
    • B. 僧人的思想
    • C. 自然景象
  2. “霞外终须去”表达了对什么的感慨?

    • A. 离别
    • B. 人生的短暂
    • C. 自然的美丽
  3. 诗中提到的“山门”象征什么?

    • A. 离开
    • B. 归隐
    • C. 未来的希望

答案:

  1. A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早发白帝城》 by 李白:表达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
  • 《静夜思》 by 李白:对故乡的思念与孤独感。

诗词对比:

  • 贯休的《送僧归山》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贯休更侧重对人间的困惑与思考,而王维则更强调自然的宁静与和谐。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贯休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