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咽雨哀风更不停,
春光于尔岂无情。
宜须唤得谢豹出,
方始年年无此声。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在哀伤的雨声和不断的风声中,我感到心绪更加沉重。春天的光景难道对你就没有情义吗?我想应该叫谢豹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年年不再听到这样的悲鸣。
注释:
- 咽雨:形容雨声哽咽,表达出一种哀伤的情绪。
- 哀风:指悲伤的风声,给人一种凄凉的感受。
- 岂无情:难道没有情义吗?表达对春光的疑问。
- 谢豹:谢豹是古人传说中的一种鸟,叫声清脆悦耳,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和生机。
- 此声:指的是杜鹃鸟的哀鸣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贯休,字元方,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0年,卒于887年。他以清新俊逸的诗风著称,尤其擅长描写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该诗作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与战乱频繁的时期,诗人借用杜鹃的哀鸣,表达了对时局的感慨和对春天美好事物的向往。
诗歌鉴赏:
贯休的《闻杜宇》是一首充满感伤情怀的诗作。诗中通过对杜鹃鸟哀鸣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春光的向往与现实的失落感。开头两句“咽雨哀风更不停,春光于尔岂无情”中,诗人用“咽”和“哀”两个字,生动地表现了雨和风带来的压抑情绪,仿佛在控诉春光的冷漠。春天本应是万物复苏、充满生机的季节,但在诗人眼中,这种美好却被杜鹃的哀鸣所掩盖。
接下来的“宜须唤得谢豹出”,则转向了对美好春天的期盼。谢豹的叫声象征着春天的到来,能驱散一切哀伤,带来欢快的气氛。最后一句“方始年年无此声”更是展现了诗人希望通过此种方式,摆脱杜鹃的哀鸣,迎来一个美好的春天。
整首诗用词简练、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深厚的诗歌功底和对生活的思考。贯休通过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紧密结合,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对现实的无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咽雨哀风更不停:描绘了雨声和风声交织的悲伤氛围,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压抑。
- 春光于尔岂无情:质疑春天难道没有情感,暗示美好的季节与现实的悲伤形成对比。
- 宜须唤得谢豹出:希望能唤起美好的鸟儿,象征春的到来,带来欢愉。
- 方始年年无此声:表达了诗人期望杜鹃哀鸣声不再的愿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天与情感相联系,表现出对于春景的期盼。
- 拟人:春光被赋予情感,展示了人与自然的互动。
- 对仗:诗句工整,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杜鹃哀鸣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春光的向往和内心的哀伤,体现了人与自然的深刻联系,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杜鹃:象征着悲伤与哀鸣,暗示现实生活中的苦闷。
- 春光:象征着希望和美好,表达对生活的渴望。
- 谢豹:象征着春天的欢快与生机,传达对美好未来的期盼。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谢豹”象征什么? A. 悲伤
B. 欢快
C. 冷漠 -
诗的主题主要是? A. 思乡
B. 悲伤与希望
C. 战争 -
“咽雨哀风”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压抑
C. 宁静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李白在《月下独酌》中通过描绘月光与酒的意象,表达了个人的孤独与情感的寄托;而贯休在《闻杜宇》中则通过自然现象反映社会现实,内心的忧伤更加明显。两者均通过自然景象传达情感,但侧重点不同,一个是个人情感的寄托,一个是对现实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辞典》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