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时间: 2025-01-10 23:12:27

袅袅香风响佩环。

广寒仙子跨青鸾。

谁教瑞世仪周国,天赋多才继小山。

铃阁静,画堂闲。

衮衣象服□团圆。

年年此日称觞处,留得菖蒲驻玉颜。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袅袅香风响佩环。
广寒仙子跨青鸾。
谁教瑞世仪周国,
天赋多才继小山。
铃阁静,画堂闲。
衮衣象服团圆。
年年此日称觞处,
留得菖蒲驻玉颜。

白话文翻译:

香风轻轻拂动,佩环发出悦耳的声响。
广寒宫的仙子骑着青鸾飞来。
是谁教导这瑞祥的时代,周国的礼仪?
天生的才子佳人接续着小山的风华。
铃阁静谧,画堂安闲。
华丽的衣服和象征团圆的服饰齐备。
每年在这个日子里欢庆的地方,
留下了菖蒲,映衬着美人的容颜。

注释:

  • 袅袅:轻柔地摇曳的样子。
  • 香风:带有香气的风。
  • 佩环:指装饰在身上的环形物品,古代女子常佩戴。
  • 广寒仙子:指月宫的嫦娥,传说中美丽的仙子。
  • 青鸾:一种神话中的鸟,象征美丽和吉祥。
  • 瑞世:指祥瑞的时代。
  • 衮衣象服:古代官服,象征着官位和身份。
  • 称觞处:指庆祝饮酒的地方。
  • 菖蒲:有辟邪、保健的象征,常用来装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元好问(1190-1257)是金朝的著名诗人、词人和政治家。他的诗词作品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之气也有细腻的情感,尤其擅长描写自然风光和人情风貌。元好问的诗作往往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感,反映了他的个人经历与时代背景。

创作背景:

《鹧鸪天》创作于金朝,正值社会动荡、文化兴盛的时代。诗人通过描写美丽的自然景象和仙子形象,借以表达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诗中的“称觞”与“菖蒲”则与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有关,反映了人们对节日的重视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诗歌鉴赏:

《鹧鸪天》是一首充满了美好意象的词作,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将自然景色与节日庆典相结合,展现出一种和谐美好的画面。开篇的“袅袅香风响佩环”,将读者带入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香风和佩环的结合,不仅营造了自然的声音美,还暗示了人们内心的欢愉。接着,诗人引入了“广寒仙子”,这一意象不仅富有浪漫色彩,更象征着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

在诗的中间部分,诗人提到“瑞世仪周国”,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期待。周国作为历史上礼乐文明的代表,象征着和谐与繁荣,诗人借此表达了对社会理想的向往。随后“铃阁静,画堂闲”,则描绘了一个安静而优雅的环境,进一步加强了诗歌的意境。

最后的“年年此日称觞处,留得菖蒲驻玉颜”,将诗歌的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对节日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珍惜。整个诗篇无论是意象的运用,还是情感的表达,都体现了元好问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人生哲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袅袅香风响佩环:香风轻拂,佩戴的环发出悦耳的声音,营造出轻松愉悦的氛围。
  2. 广寒仙子跨青鸾:月宫的仙子骑着青鸾飞来,暗示着美好与神秘。
  3. 谁教瑞世仪周国:谁教导这个祥瑞的时代,提及周国的礼仪,表达对理想社会的期待。
  4. 天赋多才继小山:天生的才子佳人延续着小山的风华,赞美人才辈出。
  5. 铃阁静,画堂闲:描绘了一个安静优雅的环境,突出节日的宁静与美好。
  6. 衮衣象服团圆:华丽的衣服象征团圆,强调节日的庆祝氛围。
  7. 年年此日称觞处:每年在这个日子里欢庆饮酒的地方,突显节日的重要性。
  8. 留得菖蒲驻玉颜:留下菖蒲装饰美人,象征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广寒仙子”比喻美人,增强了诗的浪漫色彩。
  • 拟人:将风和环拟人化,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
  • 对仗:如“铃阁静,画堂闲”,通过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对理想社会和美好生活的追求,表达了对节日庆典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诗人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创造出一个和谐而美丽的画面。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香风:象征美好与愉悦。
  • 广寒仙子:象征理想中的完美与美丽。
  • 青鸾:象征吉祥与幸福。
  • 菖蒲:象征辟邪和美好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袅袅香风”描述的是: A. 刺耳的声音
    B. 轻柔的风声
    C. 恶劣的天气

  2. “广寒仙子”指的是哪位神话人物? A. 观音
    B. 嫦娥
    C. 西王母

  3. 诗中提到的“瑞世”是指: A. 不吉利的时代
    B. 祥瑞的时代
    C. 平凡的时代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月下独酌》与《鹧鸪天》都描绘了月夜的美景,但前者更侧重于孤独的思考,后者则表现出节日的欢庆气氛。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元好问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