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塞下曲 其一
董凤三 〔清代〕
幕卷黄云透角声,沙移斜日上空旌。
可怜白草多情绪,偏向征魂骨里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的苍凉景象:黄云在帐幕之间翻卷,角声透过云层传来,沙尘在斜阳下飘移,空中飘扬的旌旗显得孤独而萧瑟。可怜那白草,似乎也充满了情绪,偏偏在征战的灵魂和骨骼中生长。
注释:
字词注释:
- 幕:帐幕,指用于遮挡的帷帐。
- 黄云:指沙尘暴或黄沙弥漫的天气。
- 角声:古代军队中用来号令的乐器声,象征征战。
- 空旌:悬挂在空中的旌旗,显示出孤独的气氛。
- 白草:边塞的草,象征凋零与悲伤。
- 征魂骨:征战中牺牲者的灵魂与骨骼,表现出战争的悲惨。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明确引用的历史典故,但通过描绘边塞的情景,反映出古代征战的悲惨与孤独,以及士兵对故乡和生活的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董凤三,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以其边塞诗著称,诗风多表现出对征战生活的感慨与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战乱频繁的时代,反映了士兵在边塞生活中的孤独与无奈,表现出对战争的深刻思考与感情。
诗歌鉴赏:
《塞下曲 其一》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情的抒怀,展现了边塞特有的苍凉与悲壮。首句“幕卷黄云透角声”,以一种动态的画面感引导读者进入战场的氛围,黄云的翻卷与角声的传来,仿佛将战争的紧迫感与不安传达给读者。接下来的“沙移斜日上空旌”,则描绘了士兵在战斗中的孤独感,斜阳下的旌旗在空中飘荡,显得格外凄凉。
诗的最后两句“可怜白草多情绪,偏向征魂骨里生”,不仅展示了边塞的自然景观,更映射出士兵内心的情感与思念。白草的多情,仿佛在诉说着征战者的无奈与孤独,生长在“征魂骨里”,更是对战争的深刻反思与对生命的叹息。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思考与感动,展现了战士在边疆的辛酸与对家国的深切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幕卷黄云透角声:帐幕在风中翻卷,黄沙弥漫,角声响起,紧张的战斗氛围扑面而来。
- 沙移斜日上空旌:沙尘随风漂移,斜阳照射下,旌旗在空中摇曳,显得孤独而凄凉。
- 可怜白草多情绪:白草在风中摇曳,似乎也充满了情感,带有一种悲伤的色彩。
- 偏向征魂骨里生:白草生长在征战者的灵魂和骨骼中,暗示着战争带来的死亡与思念。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白草比作有情绪的存在,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情感。
- 拟人:白草被赋予情感,增强了诗的情感表达。
- 对仗:如“沙移斜日”“可怜白草”,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对战争的反思与对生命的叹息,展现了边塞生活的孤独与士兵对故乡的思念,传达出一种深沉的悲伤与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黄云:象征着战争的阴霾与不安。
- 角声:代表了战斗的紧迫感与号召力。
- 白草:象征着孤独与思念,亦代表了边塞的荒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幕卷黄云透角声”中的“幕”指的是什么? A. 帐幕
B. 窗帘
C. 墙壁
D. 画布 -
诗中提到的“白草”象征着什么? A. 生机
B. 孤独与思念
C. 富饶
D. 生命力 -
诗的情感基调是? A. 欢乐
B. 轻松
C. 悲伤与思考
D. 激昂
答案:
- A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高适的《塞下曲》
诗词对比: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同样描绘了边塞的壮丽景象,但其情感更趋向于豪情壮志,而董凤三的《塞下曲 其一》则更加关注战争带来的孤独与思考,体现出不同的情感深度。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传》
- 《中国古诗词鉴赏》
- 《边塞诗专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