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丘叹》
时间: 2025-01-10 22:41:5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宛丘叹
作者:元好问 〔金朝〕
秦阳陂头人迹绝,荻花茫茫白于雪。
当年万家河朔来,尽出牛头入租帖。
苍髯长官错料事,下考大笑阳城拙。
至今三老背肿青,死为逋悬出膏血。
君不见刘君宰叶海内称,饥摩寒拊哀孤茕。
碑前千人万人泣,父老梦见如平生。
冰霜纨裤渠有策,如我碌碌当何成!
荒田满眼人得耕,诏书已复三年征。
早晚林间见鸡犬,一犁春雨麦青青。
白话文翻译
在秦阳陂头,人迹罕至,只有荻花在雪白的天地中摇曳。
当年,万家聚集在河的北面,牛头尽出,换取租帖。
长官白胡子,却搞错了事情,笑话阳城的拙劣。
至今三位老人的背,肿得青紫,死后仍为逃税流出鲜血。
你不见刘君宰在海内的名声,饥寒交迫,哀怨孤独。
碑前千人万人的哭泣,父老们在梦中似乎又回到往生。
冰霜覆盖的纨裤,何以有策划?我这样碌碌无为又该如何成就!
荒田满眼,人人都能耕种,诏书已经发布三年征收。
早晚在林间看到鸡犬,春雨一犁后麦田又青翠。
注释
- 秦阳陂:地名,指秦阳的堤岸。
- 荻花:指芦苇花,常用于比喻荒凉景象。
- 牛头入租帖:古时以牛为租,形容农民辛苦。
- 苍髯长官:指年长的官员,形容其年岁和智慧。
- 三老背肿青:三位老人的背因重负而肿胀,指辛劳。
- 刘君宰:指刘某官员,因其治理不善而著名。
- 纨裤:指富贵子弟的服装,象征奢华。
- 荒田:指无人耕作的土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元好问(1190年-1257年),字仲谋,号天民,金朝诗人、词人及政治家。他以词和诗闻名,尤其擅长抒情和咏怀,作品多表现对社会的关怀与个人的悲欢。
创作背景
《宛丘叹》写于金朝末年,社会动荡,战乱频繁,农田荒废,诗人通过描绘荒凉的景象和百姓的苦难,表达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与关心。
诗歌鉴赏
《宛丘叹》是一首充满历史感与人文关怀的诗作。诗中通过描绘秦阳陂头的荒凉与人迹罕至,展示了战乱给社会带来的深重灾难。荻花的白色与雪相映成趣,暗示了冷清的景象。接着,诗人回忆起当年河朔的繁华,农民辛勤耕作的情景,形成鲜明对比。
长官的错料事与百姓的苦难形成强烈反差,揭示了官员的无能与百姓的绝望。刘君宰的名声在海内外广为流传,显示出他治理不善的结果。碑前的哭泣声,体现了百姓对逝去岁月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无奈。
最后,诗人发出自省之问,感叹自己碌碌无为,难以有所作为。诗的末尾提到荒田与耕作,暗示着对恢复生机的渴望与希望。整首诗在悲怆中透出一丝希望,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前景的关注与深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秦阳陂头人迹绝:描绘环境的荒凉,无人烟。
- 荻花茫茫白于雪:用自然景象加强情感的表达,体现凄凉。
- 当年万家河朔来:回忆往日繁荣,形成对比。
- 尽出牛头入租帖:形象地表达农民辛苦与租赋的重负。
- 苍髯长官错料事:揭示官员的无能与错误决策。
- 下考大笑阳城拙:反映官员的轻蔑与百姓的苦痛。
- 至今三老背肿青:强调老百姓的悲惨命运。
- 君不见刘君宰叶海内称:提到知名官员,暗示其治理不善。
- 碑前千人万人泣:悲伤的场景,集体的哀痛。
- 冰霜纨裤渠有策:反思自己的无能与社会责任。
- 荒田满眼人得耕:虽然荒凉,但暗示希望。
- 早晚林间见鸡犬:描绘宁静的乡村生活,象征着希望。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通过对过去与现在的对比,增强悲剧感。
- 拟人:将自然景物赋予情感,增强诗的表现力。
- 象征:如“牛头”、“碑前泪”等,象征着农民的辛劳与社会的苦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的追忆与现实的反思,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不满与对人民生活的关切,寄托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同时也对自身的无力感到深切的自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荻花:象征荒凉,暗示苦难。
- 牛头:代表农民的辛勤与负担。
- 碑前泪:体现人们对历史的追忆与悲痛。
- 鸡犬:象征着宁静的乡村生活,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宛丘叹》的作者是?
A. 杜甫
B. 元好问
C. 李白
D. 白居易 -
诗中提到的长官为何被指责?
A. 过于严厉
B. 没有治理能力
C. 对百姓仁爱
D. 征收过重 -
荻花在诗中象征什么?
A. 繁荣
B. 荒凉
C. 希望
D. 快乐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描绘了战乱后的悲惨景象。
- 白居易的《琵琶行》:表达了对社会底层人民苦难的关心。
诗词对比
- 《宛丘叹》与杜甫的《兵车行》:两首都反映了战乱带来的苦难,但元好问更多的是对历史的追忆与对未来的希望,而杜甫则更直面现实的无奈与痛苦。
参考资料
- 《元好问集》
-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
- 《诗经与宋词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