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未正月九日立春》

时间: 2025-04-27 06:31:01

十度新正九处家,今年痴坐转堪嗟。

一冬残雪不肯尽,连日苦阴殊未涯。

重碧总誇燕市酒,小红谁记上林花?

残魂零落今无几,乞与春风恼鬓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乙未正月九日立春
作者: 元好问〔金朝〕
十度新正九处家,今年痴坐转堪嗟。
一冬残雪不肯尽,连日苦阴殊未涯。
重碧总誇燕市酒,小红谁记上林花?
残魂零落今无几,乞与春风恼鬓华。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是在新春的第九天写成的,作者在家中感到无聊,叹息不已。整个冬天的积雪依旧未融化,连日的阴雨似乎没有尽头。青翠的酒楼中总是夸耀着美酒,而那鲜艳的春花却无人记得。如今我的残魂已是稀少,恳求春风来滋润我已经苍白的鬓发。

注释:

  • 新正:指农历新年。
  • 痴坐:形容无所事事,心情沉闷。
  • 苦阴:长时间的阴天,形容天气沉闷。
  • 重碧:形容青翠的颜色,通常指酒楼的装饰。
  • 小红:指春天的花朵,尤其是桃花、樱花等。
  • 上林花:指古代著名的上林苑,花木繁盛的地方。
  • 残魂:指心中残留的情感与思念。

典故解析:

  • 燕市:指燕京(今北京)的一些酒肆,常用以表现繁华热闹的场所。
  • 上林苑:历史上著名的皇家园林,象征着富贵与繁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元好问,字子默,号天池山人,金代著名的诗人和词人。他的诗风清新,情感细腻,擅长描绘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态。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农历新年之后,恰逢立春之际,反映了作者对春天的渴望和对寒冷冬季的无奈,同时也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慨和对美好事物的追忆。

诗歌鉴赏:

这首《乙未正月九日立春》以其清新而忧郁的情感展现了作者对春天的期待与生活的烦闷。诗中通过细腻的描绘,将冬季的寒冷与春天的希望形成鲜明对比。尤其是“十度新正九处家”,展现了作者在新年之际的孤独与无奈,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某种压抑氛围。接着,诗人通过“残雪不肯尽”和“连日苦阴”描绘了冬天的漫长与乏味,营造出一种沉闷的气氛。

然而,尽管有着这种压抑的情感,诗人依然对春天寄予希望。特别是“重碧总誇燕市酒”,在这里,酒成为了逃避现实的方式与春天欢愉的象征。最后,诗人在“乞与春风恼鬓华”中,将希望寄托于春风,渴望春天的到来能够唤醒内心的生机与活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十度新正九处家:十次过年,九个地方都在家中,表达了作者在新年期间的孤独感。
  2. 今年痴坐转堪嗟:今年在家呆坐,感到无聊而叹息。
  3. 一冬残雪不肯尽:整个冬天的积雪依然没有融化,表达了冬天的漫长。
  4. 连日苦阴殊未涯:持续的阴雨天气让人感到压抑。
  5. 重碧总誇燕市酒:青翠的酒楼中总是夸耀美酒,展现了繁华的酒文化。
  6. 小红谁记上林花:鲜艳的春花无人记得,表现出对春天的渴望与遗憾。
  7. 残魂零落今无几:如今内心的情感与记忆已所剩无几,表现出孤独与失落。
  8. 乞与春风恼鬓华:恳求春风来滋润我的鬓发,寄托对春天的期待与美好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冬天的寒冷与春天的温暖进行对比,突出诗人内心的希望与失落。
  • 拟人:通过“春风”来表达情感,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特征,增强了诗的情感共鸣。
  • 对仗:如“重碧总誇燕市酒,小红谁记上林花”,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冬季的阴冷与春天的期待,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慨,渴望春天的到来能够带来新的生机与希望。

意象分析:

  • :象征着寒冷、孤独与时间的流逝。
  • :象征着欢愉与逃避现实的方式。
  • 春风:象征着生机与希望,代表了作者对未来的向往。
  • :象征着美好与短暂,暗示着生命的脆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新正”指的是哪个节日? A. 春节
    B. 元宵节
    C. 清明节
    D. 中秋节

  2. “重碧”在诗中是指什么? A. 青翠的酒楼
    B. 美丽的花园
    C. 明亮的星空
    D. 寒冷的冬天

  3. 诗人希望春风能带来什么? A. 温暖的阳光
    B. 生命的复苏
    C. 快乐与欢笑
    D. 时光的流逝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 - 杜甫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 韩愈
  • 《春晓》 - 孟浩然

诗词对比:

  • 《春望》与本诗的主题相似,均表达了春天的期盼,但杜甫的作品更多地关注国事与个人忧虑,而元好问则注重个人的情感体验。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通过对早春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的感慨与希望,风格上更为明快。

参考资料:

  • 《元好问诗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唐诗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