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中书事》

时间: 2025-01-10 23:18:10

巴蜀水南偏,山穷塞垒宽。

岁时将近腊,草树未知寒。

独狖啼朝雨,群牛向暮滩。

更闻蛮俗近,烽火不艰难。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黔中书事
作者:许彬 〔唐代〕

巴蜀水南偏,山穷塞垒宽。
岁时将近腊,草树未知寒。
独狖啼朝雨,群牛向暮滩。
更闻蛮俗近,烽火不艰难。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巴蜀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状况。南方的巴蜀水流向何方,周围的山峦显得狭窄而宽阔。临近腊月,草木尚不知寒冷的来临。清晨,独狖在雨中啼叫,傍晚时分,牛群走向滩涂。更让人感到的是,蛮族的习俗逐渐逼近,烽火的警报已经不再艰难。


注释

字词注释

  • 巴蜀:指四川地区。
  • 山穷塞垒宽:形容山势的险峻和宽广的屏障。
  • 岁时将近腊:指快到腊月时节。
  • 草树未知寒:草木尚未感受到寒冷。
  • 独狖:一种猴类,常在南方出现。
  • 群牛向暮滩:牛群在傍晚时分向滩涂移动。
  • 蛮俗:指蛮族的习俗。
  • 烽火不艰难:烽火警报已不再困难,暗示战乱频繁。

典故解析
此诗并无特定的历史典故,但反映了唐代边疆的现实状况,尤其是与少数民族的接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许彬是唐代的一位诗人,他的诗歌多描绘自然景色和边疆生活,风格清新自然,常结合个人的情感与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唐代,正值边疆民族关系复杂的时期,诗人通过对自然的描写,反映出人们对生活的感受和对社会变迁的思考。


诗歌鉴赏

《黔中书事》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展现了诗人对巴蜀山水的热爱与思考。首句“巴蜀水南偏”,引人入胜,立刻把读者带入南方的景象中。接着,诗人提到“山穷塞垒宽”,不仅描绘了地形的险峻,还暗示了那里的生活艰辛。

“岁时将近腊,草树未知寒”一句,表现了自然的冷暖与人们的感受,草木尚未知寒,传达出一种无奈与不安。独狖的啼叫与牛群的归滩,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显孤寂的氛围,似乎在诉说着生活的无常与变化。

最后两句“更闻蛮俗近,烽火不艰难”,一方面反映了外族的逼近,另一方面则暗示着战乱的频繁,诗人在此抒发了对社会动荡的忧虑与反思。

整首诗情景交融,既有对自然的细致描写,也有对人事的深刻感悟,展示了诗人的敏锐观察力和深邃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巴蜀水南偏:描绘地域,暗示诗人所处的地理位置。
  2. 山穷塞垒宽:山势的描述,展现自然的雄伟与险峻。
  3. 岁时将近腊:时间的指向,暗示季节变迁。
  4. 草树未知寒:自然界对寒冷的无知,反映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5. 独狖啼朝雨:通过动物的啼叫,传达出清晨的意境。
  6. 群牛向暮滩:描绘乡村生活的宁静景象。
  7. 更闻蛮俗近:引入社会背景,显示外族的威胁。
  8. 烽火不艰难:暗示战乱频繁,表达对未来的忧虑。

修辞手法

  • 比喻:用“草树未知寒”比喻自然的无知与纯真。
  • 拟人:赋予草木以感知能力,增强情感表达。
  • 对仗:如“独狖啼朝雨,群牛向暮滩”,增强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自然与人事的结合,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悟与对社会动荡的关注,展现了诗人对故土的热爱与对未来的忧虑。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生命与流动,代表自然的循环。
  • :象征坚韧与险峻,反映人类的挑战。
  • :象征勤劳与乡村生活,展现人们的生活状态。
  • 蛮俗:象征外来文化与威胁,反映社会的复杂性。
  • 烽火:象征战争与动荡,传达对安全的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独狖”是什么动物?
    A. 猴类
    B. 鸟类
    C. 龟类

  2. “岁时将近腊”中“腊”指的是什么节日?
    A. 春节
    B. 冬至
    C. 腊八节

  3. 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对什么的关注?
    A. 自然环境
    B. 社会动荡
    C. 个人情感

答案

  1. A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同样描绘山水之美,感受自然与人生。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表达对自然的赞美与人生哲理。

诗词对比

  • 许彬的《黔中书事》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首诗均描绘自然,但前者更关注社会动荡,后者则着重表现宁静的隐居生活。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词基础知识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