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山中》
时间: 2025-04-28 03:52:0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长吟重悒然,为忆山中年。
清瑟泛遥夜,乱花随暮烟。
珠林馀露气,乳窦滴香泉。
迹远尘埃外,花开绮藻前。
岩罗云貌逸,竹抱水容妍。
蕙磴飞英绕,萍潭片影悬。
林藏诸曲胜,台擅一峰偏。
会可标真寄,焚香对石筵。
白话文翻译
我长声吟唱,心中感伤,怀念那年在山中的时光。
清澈的瑟声在遥远的夜空中荡漾,繁杂的花朵随暮色的烟雾而摇曳。
珠林间还留有露水的气息,泉水从乳窦般的岩石上滴落,散发出香甜的气息。
足迹远离尘世之外,花开在绮丽的水草前。
山岩映衬着云朵的逸态,竹子环抱着水波的妍丽。
蕙草的阶梯上,飞舞的花瓣缠绕其间,浮萍在潭水中投下片片影子。
树林隐藏了许多曲折的美景,山台独特地展示出一峰的风姿。
在这里可以寄托真实的情感,点燃香火,对着石桌宴席。
注释
- 重悒然:重重的忧伤。
- 清瑟:清脆的瑟声。
- 珠林:形容树木茂盛如珠。
- 乳窦:指岩石或泉水从缝隙中滴落的样子。
- 绮藻:绚丽的水草。
- 蕙磴:指蕙草生长的阶梯。
- 片影:潭水中浮萍的影子。
典故解析
该诗并无明显的典故,但通过描绘自然的景象,传达出一种隐逸的情怀,符合唐代诗人追寻自然、隐居山林的思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去疾,唐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留存,主要以其山水田园诗闻名。他的诗风往往表现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一个宁静的夜晚,诗人怀念自己在山中生活的岁月,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反映出当时社会对自然与人文的思考。
诗歌鉴赏
《忆山中》是一首充满了自然意象和深情回忆的诗。诗中通过清瑟的音律和繁花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幽静而美丽的山中夜晚。开篇即用“长吟重悒然”点明了诗人的情感基调,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对过去的怀念。接下来的描写更是将诗人对过往美好时光的追忆通过细腻的自然景象一一展现,如“珠林馀露气”和“乳窦滴香泉”,不仅描绘了山间的清新气息,也让人感受到那种宁静与和谐。
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与意象,比如“蕙磴飞英绕”和“萍潭片影悬”,通过对蕙草与浮萍的描绘,增加了诗歌的层次感和丰富性。最后,诗人以“会可标真寄,焚香对石筵”总结全文,表达了在此宁静之地寄托真实情感的愿望,体现出一种超脱尘世的理想境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长吟重悒然:长声吟唱,心中充满忧虑与思念。
- 为忆山中年:怀念山中生活的岁月。
- 清瑟泛遥夜:在遥远的夜空中,清脆的瑟声荡漾。
- 乱花随暮烟:繁杂的花朵伴随着暮色的烟雾摇曳。
- 珠林馀露气:珠林中还留有露水的清新气息。
- 乳窦滴香泉:清泉从岩石滴落,散发出香甜的气息。
- 迹远尘埃外:足迹远离尘世的纷扰。
- 花开绮藻前:花朵在绚丽的水草前绽放。
- 岩罗云貌逸:山岩映衬着云彩的逸态。
- 竹抱水容妍:竹子环绕着水波,显得妍丽。
- 蕙磴飞英绕:蕙草的阶梯上,飞舞的花瓣缠绕其间。
- 萍潭片影悬:浮萍在潭水中投下片片影子。
- 林藏诸曲胜:树林中藏有许多美丽的景致。
- 台擅一峰偏:山台独特地展示出一峰的风姿。
- 会可标真寄:在此可以寄托真实的情感。
- 焚香对石筵:点燃香火,对着石桌宴席。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乳窦滴香泉”,形象地描绘出泉水的清甜。
- 拟人:将自然景象赋予情感,如“清瑟泛遥夜”,使得声音具有生命。
- 对仗:诗中多处采用对仗的手法,如“珠林馀露气,乳窦滴香泉”。
主题思想
全诗围绕对山中生活的怀念,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传达了一种超然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中:象征隐逸与宁静的理想。
- 清瑟:代表音乐与诗意的结合。
- 繁花:象征自然的美丽与生机。
- 珠林:象征丰富与生机。
- 浮萍:象征短暂与变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长吟重悒然”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欢喜
B. 忧伤
C. 疲惫 -
“珠林馀露气”中的“珠林”指的是什么? A. 珍珠
B. 繁茂的树林
C. 水边的石头 -
诗中提到的“焚香对石筵”说明了诗人对什么的寄托? A. 友情
B. 自然
C. 真实的情感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山居秋暝》与《忆山中》均描写自然景色,但前者更注重秋天的宁静氛围,后者则强调对过去时光的怀念。两者都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但情感基调略有不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
- 《陈去疾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