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元夕和姜门》

时间: 2025-01-27 03:55:16

撒荔传柑事已陈。

凤城西畔易黄昏。

新然烛蜡都成泪,旧放灯鳌渐退身。

斟浊酒,闭闲门。

今年月更淡于人。

良宵任罢金吾禁,不遣蛾儿闹夜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诗词名称: 鹧鸪天·元夕和姜门
作者: 梅冷生

撒荔传柑事已陈。
凤城西畔易黄昏。
新然烛蜡都成泪,
旧放灯鳌渐退身。
斟浊酒,闭闲门。
今年月更淡于人。
良宵任罢金吾禁,
不遣蛾儿闹夜尘。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述了元宵节的景象和情感。荔枝和柑橘的故事已经陈旧,黄昏时分在凤城的西边显得尤为宁静。新点燃的蜡烛仿佛在流泪,过去的灯笼也逐渐消退。斟满浑酒,关上闲门。今年的月色比往年更显得淡薄。美好的夜晚即使金吾的禁令已经解除,也不让飞蛾在夜里喧闹。

注释:

字词注释:

  • 撒荔:指荔枝的分发,象征着元宵节的庆祝活动。
  • 凤城:指古代城市,可能指代某个特定的地方。
  • :蜡烛,点燃后流淌的蜡油如泪。
  • 灯鳌:灯笼,象征着元宵节的灯会。
  • 金吾禁:古代的夜间禁令,指禁止外出以防止骚乱。

典故解析:

  • 元夕:即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的节日,象征团圆和庆祝。
  • 蛾儿:指夜晚飞舞的蛾子,象征着在灯光下的喧闹和热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冷生,近现代诗人,其作品多以抒情、写景见长,风格细腻,常表达对时光流逝和人生无常的感慨。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元宵节,正值辞旧迎新之际,诗人通过描绘节日的情景与自身的感受,表达对往昔的追忆与对现实的思考。

诗歌鉴赏:

《鹧鸪天·元夕和姜门》是一首充满浓厚节日氛围的古诗。诗中通过描绘黄昏时分的宁静,烛光流泪的意象,灯笼渐退的场景,反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失落感。诗人使用“新然烛蜡都成泪”这一句,将蜡烛的流泪与内心的情感紧密相连,烘托出节日的喧闹与内心的孤独形成鲜明对比。随着时间的流逝,往年的欢愉似乎渐行渐远,诗人在自酒中寻找慰藉,却又无奈地感受到“今年月更淡于人”的无情。

在“良宵任罢金吾禁”的描写中,诗人表现出对过往欢庆的向往,但最终还是选择了闭门不出,体现出一种对世俗繁华的回避与对内心宁静的向往。整首诗在细腻的描写中流露出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撒荔传柑事已陈:描绘节日习俗与往事,暗示时间的流逝。
  2. 凤城西畔易黄昏:设置场景,黄昏的宁静与诗人的内心情感相呼应。
  3. 新然烛蜡都成泪:蜡烛的泪水象征着诗人的伤感与思念。
  4. 旧放灯鳌渐退身:灯笼的消逝暗示着节日的结束,往昔的欢愉已成往事。
  5. 斟浊酒,闭闲门: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逃避,寻找内心的宁静。
  6. 今年月更淡于人:感叹时光的流逝与人事的变迁。
  7. 良宵任罢金吾禁:即便解禁,但诗人选择不出门,与外界隔绝。
  8. 不遣蛾儿闹夜尘:不希望外界的喧嚣打扰内心的宁静。

修辞手法:

  • 拟人:烛蜡成泪,赋予无生命的物体以情感。
  • 对仗:如“斟浊酒,闭闲门”,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元宵节的景象,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追忆和对现实的无奈,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宁静生活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荔枝、柑橘:象征着丰收与团圆的节日气氛。
  • 烛光、灯笼:代表着温暖与光明,同时也暗示着时间的流逝。
  • :象征着诗人的情感寄托与逃避现实的手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节日是什么?

    • A. 端午节
    • B. 中秋节
    • C. 元宵节
    • D. 春节
  2. “新然烛蜡都成泪”中,蜡烛的泪水象征着什么?

    • A. 欢乐
    • B. 伤感
    • C. 战斗
    • D. 成功
  3. 诗人选择“闭闲门”的原因是:

    • A. 不喜欢热闹
    • B. 想要安静
    • C. 忘记过去
    • D. 赶走烦恼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
  • 《月下独酌》(李白)

诗词对比:

  • 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描绘了元宵的热闹与欢愉,与梅冷生的忧伤形成对比。两者在意象和情感上各具特色,展示了节日的不同侧面。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元曲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