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国谣·今宵月》

时间: 2025-01-10 22:23:17

今宵月,直把天涯都照彻,清光不令青山失。 

清溪却向青滩泄,鸡声歇,马嘶人语长亭白。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今宵月,直把天涯都照彻,清光不令青山失。
清溪却向青滩泄,鸡声歇,马嘶人语长亭白。


白话文翻译:

今夜的月光,把天涯都照得透彻,清澈的光辉不会让青山失去它的色彩。
清溪却向青滩流去,鸡鸣声停止了,马嘶声与人语在长亭中交织。


注释:

字词注释:

  • 今宵:今夜。
  • 照彻:照亮得非常明亮,透明。
  • 清光:清澈的光亮。
  • 青山:青翠的山。
  • :流出,倾泻。
  • 鸡声歇:鸡鸣声停止。
  • 马嘶:马叫声。
  • 人语:人们的谈话声。
  • 长亭:长长的亭子,常用于临别送行的场所。

典故解析: 诗中并未直接引用具体的历史典故,但“长亭”常常出现在古诗中,象征着离别与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毛泽东(1893-1976),中国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早年参与革命活动,领导中国共产党,并在1949年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他的诗词作品多表现出豪放的气魄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常常融入个人的历史经验与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归国谣·今宵月》创作于新中国成立初期,诗人借月亮的光辉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与归属感,同时也反映了对新生活的憧憬与展望。


诗歌鉴赏:

《归国谣·今宵月》是一首描写月夜与自然景象的诗。诗的开篇用“今宵月”引出全篇,月亮的明亮照耀到天涯,营造出一种清幽宁静的氛围,读来令人心旷神怡。接着,诗人提到“清光不令青山失”,暗示了自然的美丽与和谐,表现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接下来的“清溪却向青滩泄”,则通过描写溪水流向青滩,展现了自然的流动与生命的延续。鸡声和马嘶的描写,增添了人间的烟火气,使得这幅自然画卷更为生动,仿佛听见了乡村的生活气息。

整首诗体现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与对新生活的希望,既有对自然的赞美,又暗含着人对家园的思念。通过清晰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毛泽东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厚情感,展现了他作为诗人的独特视角与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今宵月,直把天涯都照彻:今夜的月光照亮了遥远的天边,展现出一种辽阔的视野。
  2. 清光不令青山失:清澈的光辉使得青山依旧显得生机勃勃,没有失去色彩。
  3. 清溪却向青滩泄:清流向着青色的滩涂流去,生动地描绘出自然景象。
  4. 鸡声歇,马嘶人语长亭白:鸡鸣声停了,马嘶和人声交织在长亭中,展现了人们的生活场景。

修辞手法:

  • 比喻:月光比喻为一种明亮的力量,照亮了一切。
  • 拟人:鸡声和马嘶被赋予了人类的情感,增加了诗的生活气息。
  • 对仗:如“鸡声歇,马嘶人语”,形成了和谐的对称。

主题思想: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对新生活的向往,表现出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存。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亮:象征思乡与宁静。
  • 青山:代表自然的美丽与生机。
  • 清溪:象征生活的流动与变化。
  • 长亭:暗示离别与人际关系的温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长亭”象征什么? A. 离别
    B. 欢聚
    C. 战斗
    答案:A

  2. 诗中“鸡声歇”体现了什么样的氛围? A. 嘈杂
    B. 宁静
    C. 紧张
    答案:B

  3. 诗中“今宵月,直把天涯都照彻”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忧伤
    B. 归属感
    C. 疲惫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月夜忆舍弟》杜甫

诗词对比: 李白的《静夜思》同样以月亮为主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但更加侧重于个人情感的孤独与思考;而毛泽东的《归国谣·今宵月》则展现了自然与生活的融合,透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


参考资料:

  • 《毛泽东诗词选》
  • 《中国现代诗词发展史》
  • 《唐诗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