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桂堂池上赏莲纳凉》

时间: 2025-01-11 08:59:45

山月半池白,水风终夜凉。

蛙声作鼓吹,芰制为衣裳。

万里俱远客,三人同一觞。

但使岭海丰,此乐未渠央。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八桂堂池上赏莲纳凉
作者:张孝祥 〔宋代〕

山月半池白,水风终夜凉。
蛙声作鼓吹,芰制为衣裳。
万里俱远客,三人同一觞。
但使岭海丰,此乐未渠央。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夏夜的场景:月光映照在池水上,半池清水闪烁着白光,伴随着水面吹来的凉风,整夜都让人感到清爽。蛙鸣声如同乐器在演奏,荷花的叶子宛如衣裳一般在水面上摇曳。身在远方的客人,虽有万里之遥,但此时三人同饮一觞,分享着这一刻的欢愉。只要山岭和海洋丰饶,这种乐趣将永不消失。

注释

  • 山月:指山中月亮的明亮与清冷。
  • 蛙声:青蛙的叫声,形容夜晚的自然声响。
  • :即荷花,古人称荷叶为“芰”。
  • :酒杯,古时常用以盛酒。
  • 岭海:指山岭和海洋,象征着丰富的自然资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孝祥(约1050-1110)是宋代著名的词人和诗人,原籍福建。他的诗词风格多样,既有豪放的气魄,也有细腻的情感,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深思。

创作背景:这首诗可能是在一个夏夜的聚会中作,诗人和友人们在池边赏莲、饮酒,享受凉爽的夏夜。诗中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及朋友间的深厚情谊。

诗歌鉴赏

《八桂堂池上赏莲纳凉》是一首描绘夏夜宁静与清凉的诗。诗的开头,张孝祥通过“山月半池白,水风终夜凉”两句,描绘出一种清幽的夜景,月光洒在池水之上,水面反射出白色的光辉,营造出一种幽静而凉快的氛围。接下来,诗人用“蛙声作鼓吹,芰制为衣裳”来形容夜晚的自然乐章,蛙声如同乐器的演奏,荷叶为水中舞者的衣裳,生动而富有韵律感,暗示着自然的美丽与生机。

“万里俱远客,三人同一觞”一句,表达了即使身处远方的客人,三人依然能同饮一杯,享受此刻的欢愉,体现出友情的珍贵与温暖。最后一句“但使岭海丰,此乐未渠央”则升华了主题,诗人希望只要自然富饶,这种乐趣就会源源不断,表达了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和人际关系的珍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山月半池白:描绘月光洒在池水上的景象,形成一幅清冷的画面。
  • 水风终夜凉:水面上吹来的风,让整个夜晚都充满了凉意。
  • 蛙声作鼓吹:青蛙的叫声如同乐器的演奏,增添了夜晚的生动气氛。
  • 芰制为衣裳:荷花与荷叶的相映,仿佛为水中的生物披上了美丽的衣裳。
  • 万里俱远客:即便是远道而来的客人,也能在此共享欢乐。
  • 三人同一觞:三位朋友共饮一杯,体现了友情与共享的乐趣。
  • 但使岭海丰:只要山岭与海洋丰盛,就能长久享受这种乐趣。
  • 此乐未渠央:表达了对这种乐趣的珍视,希望友谊与自然的美好永存。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蛙声作鼓吹”将蛙声比作乐器的声音,增加了诗的音乐感。
  • 拟人:将“芰制为衣裳”赋予荷花以人的特征,增加了生动的形象。
  • 对仗:整首诗的结构工整,尤其是前两句和后两句,形成对称。

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描绘夏夜的清凉与自然的和谐,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然富饶的希望,展现了人与自然的深厚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月:象征宁静、冷清的夜晚。
  • 水风:代表自然的凉爽,给人一种舒适的感觉。
  • 蛙声:象征生机与自然的和谐。
  • :荷花的象征,传达出优雅与美丽。
  • :酒杯的象征,象征友谊与欢聚。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蛙声作鼓吹”的意思是什么?

    • A. 蛙声如同乐器演奏
    • B. 蛙声很吵
    • C. 蛙声令人烦躁
    • D. 蛙声使人入睡
  2. 诗人希望自然中的什么能够丰盛?

    • A. 山岭与海洋
    • B. 河流与湖泊
    • C. 草原与森林
    • D. 田野与花园
  3. 诗中提到“同一觞”是表示什么?

    • A. 三人同饮一杯
    • B. 三人各自喝酒
    • C. 三人争吵
    • D. 三人不在一起

答案

  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描绘月光的清幽,表达思乡之情。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同样描绘夜间的景象,展现对历史的思考。

诗词对比

  • 《白夜行》(北岛):两者都描绘了夜晚的宁静与温情,但北岛的作品更具现代感和哲理性,张孝祥则更注重自然与友情的美好。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介绍宋代诗人的作品与风格。
  • 《古典诗词鉴赏》:分析古典诗词的技巧与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