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师西岩》

时间: 2025-02-04 15:43:12

灵山作岩骨,清气涤炎洲。

突兀插万古,玲珑涵九秋。

排云宿翳扫,宾日晓光浮。

的的西为意,且於此处求。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月师西岩
作者: 卫宗武 〔宋代〕

灵山作岩骨,清气涤炎洲。
突兀插万古,玲珑涵九秋。
排云宿翳扫,宾日晓光浮。
的的西为意,且於此处求。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西岩的壮丽景象,灵山如同岩石的骨架,清新的气息洗净了炎热的洲地。高耸入云,屹立了千古,玲珑的形态承载着九月的秋意。云层被排开,宿霭扫尽,晨曦的阳光在浮动。此刻,西方的景致正是我心中的意象,我便在此处寻求。

注释:

  • 灵山:指的是具有灵气的山,象征神圣和高远。
  • 岩骨:比喻山的骨架,形容山的坚固和雄伟。
  • 清气:指清新的气息,象征自然的纯净。
  • 突兀:形容高耸而显著,与众不同。
  • 玲珑:形容山体的精巧和美丽。
  • :承载、包容。
  • 宾日:指迎接阳光,形容阳光的到来。
  • 晓光:指清晨的光芒。
  • 的的:确切、明确的意思。
  • :寻求、探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卫宗武,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著称。其作品多描写山水,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

创作于一个宁静的晨曦时分,诗人或许在西岩游览,受到自然景色的启发,表达出对美的感悟与对人生的思索。

诗歌鉴赏:

这首《月师西岩》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西岩的自然美与哲理思考。诗的开头以“灵山作岩骨”引入,形象地表现了山的力量与灵气,给人一种坚韧而又清新的感觉。接着,诗人以“清气涤炎洲”描绘了山的清新,让人感受到与自然的和谐。诗中“突兀插万古”一句,反映出西岩的巍峨与历史的久远,承载着千年的风霜。而“玲珑涵九秋”则将季节的变换与山的形态结合起来,展现出一种悠远而灵动的美感。

后半部分的“排云宿翳扫,宾日晓光浮”,则是诗人对晨曦到来的期待与赞美,描绘出一幅光明洒落的和谐美景。而最后一句“的的西为意,且於此处求”,则是诗人自我反思,表明他在此刻与环境的和谐共鸣,寻找内心的宁静与思索,表现出一种对生活与自然的深刻理解。

整首诗不仅在视觉上给予读者美的享受,更在思考上引发对人生哲理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命的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灵山作岩骨:指灵山如同岩石的骨架,展示出其巍峨壮丽的形态。
  2. 清气涤炎洲:清新的气息洗净了炎热的洲地,表现出自然的纯净。
  3. 突兀插万古:高耸入云,屹立千古,形容山的伟岸。
  4. 玲珑涵九秋:玲珑的山体承载着九月的秋意,展现秋天的美丽。
  5. 排云宿翳扫:云层被扫开,宿霭消散,暗示晨曦的来临。
  6. 宾日晓光浮:阳光在晨曦中浮动,给人以温暖与希望。
  7. 的的西为意:清晰的西方景致成为诗人心中意象。
  8. 且於此处求:在此处寻求内心的宁静与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山比作岩骨,表现其坚固与永恒。
  • 对仗:如“排云宿翳扫”和“宾日晓光浮”,展现了工整的对仗和音乐感。
  • 意象:通过灵山、清气、云、日等意象,营造出自然与心灵的和谐。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索,展现出一种追寻内心宁静与和谐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灵山:象征高洁、灵动的自然。
  • 炎洲:代表炎热的土地,形成鲜明对比。
  • :象征变化与时光的流逝。
  • :象征光明与希望。
  • :象征成熟与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 A. 白居易
    • B. 卫宗武
    • C. 李白
    • D. 杜甫
  2. “灵山作岩骨”中“灵山”主要表现了什么?

    • A. 低矮的山
    • B. 高大壮丽的山
    • C. 破败的山
    • D. 迷雾的山
  3. 诗中提到的“宾日”指的是?

    • A. 迎接月亮
    • B. 迎接太阳
    • C. 迎接星星
    • D. 迎接云彩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终南山》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 比较卫宗武的《月师西岩》和王维的《终南山》,两者都描绘了山的壮丽,但卫宗武更注重对自然的清新描写,而王维则强调了山的静谧与禅意。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卫宗武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