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朴墓》

时间: 2025-04-29 04:16:29

三尺孤坟一布衣,人言无复似当时。

千秋万岁还来此,月笛烟莎世不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杨朴墓
黄庭坚 〔宋代〕
三尺孤坟一布衣,人言无复似当时。
千秋万岁还来此,月笛烟莎世不知。

白话文翻译

这座三尺高的孤坟,埋葬着一位普通的布衣,世人说再也不见当年的样子。千秋万岁后我还会来这里,月下笛声和烟草般的莎草,世人却对此毫无所知。

注释

  • 三尺孤坟:指坟墓的高度,三尺表示不高,孤坟意指独自的坟墓,暗示孤独。
  • 布衣:指普通百姓,非高官显贵。
  • 千秋万岁:形容时间的漫长,指很久以后。
  • 月笛:指夜晚在月光下吹奏的笛子,营造出一种悠远的意境。
  • 烟莎:莎草的烟雾,形容环境的宁静和荒凉。

典故解析

该诗没有直接引用特定的历史典故,但通过“孤坟”和“布衣”的意象,隐含了对平民百姓的关注,以及对历史长河中无数无名者的惋惜与怀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江西人,宋代著名的诗人、书法家。他是苏轼的好友,代表了宋代豪放派的诗风,作品多表现对人生的感悟和对社会的关怀。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黄庭坚晚年,正值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与对逝去时光的感慨。诗中通过对杨朴墓的描写,表达了对历史人物和普通人的深切怀念。

诗歌鉴赏

《杨朴墓》在简洁的字句中蕴含着深厚的情感。诗人在对一座孤坟的描绘中,不仅仅是在缅怀逝者,更是在反映社会对普通人的遗忘。三尺孤坟的设定让人感到一种悲凉,布衣的身份则强调了杨朴的平凡与无名。诗中“人言无复似当时”表达了世人对过去的无知和遗忘,反映出历史的流逝和人情的淡薄。最后两句中,诗人通过描绘月下笛声和烟莎,营造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氛围,似乎在诉说着对历史与时间的思考,虽然世人不知,但他仍愿意在此留连。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三尺孤坟一布衣”:描绘出坟墓的高度和埋葬者的身份,突显孤独与平凡。
    • “人言无复似当时”:世人对杨朴的遗忘和历史的无情。
    • “千秋万岁还来此”: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追思与回望。
    • “月笛烟莎世不知”:渲染出一种宁静而又孤寂的氛围,突显了世人的无知与诗人的感慨。
  • 修辞手法

    • 对比:将“孤坟”与“当时”的繁华对比,突显时光的流逝。
    • 意象:使用“月笛”和“烟莎”营造出一种柔和而又哀伤的意境。
  •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一位普通人的墓志的描绘,探讨了历史的遗忘与个人的存在价值,启示我们珍视身边的人和事,铭记历史。

意象分析

  • 孤坟:象征孤独与被遗忘的命运。
  • 布衣:代表普通百姓的身份,反映社会对平凡人的忽视。
  • 月笛:象征宁静与孤独的心境。
  • 烟莎:暗示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痕迹。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布衣”指的是什么人?

    • A. 高官显贵
    • B. 普通百姓
    • C. 文人雅士
    • D. 农民
  2. 诗歌中提到的“千秋万岁”是用来强调什么?

    • A. 时间的短暂
    • B. 时间的漫长
    • C. 人生的无奈
    • D. 自然的变化
  3. 诗人通过何种意象来表现孤寂?

    • A. 孤坟
    • B. 山川
    • C. 花鸟
    • D. 河流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诗词对比

  • 《登高》与《杨朴墓》都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但前者更侧重于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与哲理思考,而后者则聚焦于对历史人物的追忆和对世人无情的反思。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