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史十忠诗 其三 丞相都督信国公文公》
时间: 2025-01-26 05:01:5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补史十忠诗 其三 丞相都督信国公文公
作者: 刘埙 〔宋代〕
时平辄弃置,事迫甘前驱。
呜呼忠义臣,匪直科目儒。
江寒朔吹急,列城同一趋。
岂不寄便安,纲常乃当扶。
移檄倡诸镇,奋袂躬援枹。
川决莫我回,万险栖海隅。
天乎复不济,道穷竟成俘。
一死事乃了,吾头任模糊。
悠悠讥好名,责人无已夫。
三衢有魁相,投老作尚书。
白话文翻译
在和平时期,忠良之士常常被忽视,但在危急时刻,他们却愿意挺身而出。唉,忠义的臣子,岂止是书本上的儒生而已。江面上寒风凛冽,四方城池都在同一方向奔赴。难道不希望安定的局面来临,纲常伦理应当得到扶持。发文号召各地,奋起援助,鼓舞士气。面临险境,我绝不退缩,纵使万般危难,也要在海边栖息。老天啊,你怎么不帮助我?我走到尽头,竟然成为俘虏。死去也就了事,我的头颅任人摆弄。悠悠众人只会嘲讽名声,责备他人毫无止境。三衢之地有位杰出的大臣,年老时却只好做个尚书。
注释
字词注释
- 辄:常常,随意。
- 匪直:不是单纯的,指不止是书本上的儒生。
- 江寒:指江河的寒冷。
- 倡:发起,号召。
- 援枹:指鼓舞士气,号召士兵。
- 川决:川流决绝,形容无路可退。
- 模糊:指模糊不清,形容死后的状态。
典故解析
- 三衢:古地名,指今浙江一带,三衢之地有许多杰出人才。
- 尚书:古代官职,掌管文书政务,地位较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埙,字景源,宋代诗人,以其诗词的忠义情怀而著称。他的作品多表现对国家、民族和正义的关注,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创作背景
《补史十忠诗》是刘埙在国家危难时刻所作,旨在歌颂那些忠义之士,体现了诗人对忠诚和义务的深刻认识。此诗写于战乱时期,表达了对忠臣良将的敬仰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诗歌鉴赏
本诗以忠诚和牺牲为主题,展现了诗人对那些愿意在国家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忠臣的崇敬。开篇直入主题,指出在和平时期,忠良之士常常被忽视,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忠义之士的不重视。诗中提到“江寒朔吹急”,通过冰冷的天气隐喻外部环境的严峻,进一步突显忠臣在逆境中的坚定决心。
接下来,诗人通过“移檄倡诸镇”的描绘,强调了在危急时刻,忠臣应当号召各地团结一致,共同抵抗外敌。而“川决莫我回”,则表现了诗人对不屈精神的追求,表达了即使面临万般危险,也不愿退缩的勇气。
后半部分则转向对忠臣命运的深思,反映出一种对历史的无奈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悠悠讥好名,责人无已夫”,既是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判,也表达了诗人对忠臣的不平之鸣。最后提到的“三衢有魁相”,则让人感受到一种对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的无奈。
整首诗情感深沉,字句铿锵有力,展现了诗人对忠义精神的崇高追求和对历史的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时平辄弃置:在和平时期,忠良之士常被忽视。
- 事迫甘前驱:但在危急时刻,他们愿意挺身而出。
- 呜呼忠义臣,匪直科目儒:唉,忠义的臣子,并非仅是书本上的儒生。
- 江寒朔吹急,列城同一趋:寒风凛冽,各城纷纷赶来支持。
- 岂不寄便安,纲常乃当扶:难道不希望安定的局面来临,纲常伦理应当得到扶持。
- 移檄倡诸镇,奋袂躬援枹:发文号召各地,鼓舞士气。
- 川决莫我回,万险栖海隅:面临险境,我绝不退缩。
- 天乎复不济,道穷竟成俘:老天啊,你怎么不帮助我?我走到尽头,竟然成为俘虏。
- 一死事乃了,吾头任模糊:死去也就了事,我的头颅任人摆弄。
- 悠悠讥好名,责人无已夫:悠悠众人只会嘲讽名声,责备他人毫无止境。
- 三衢有魁相,投老作尚书:三衢之地有位杰出的大臣,年老时却只好做个尚书。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忠臣比作冰冷环境中的灯塔,象征其坚定不移的精神。
- 对仗:如“时平辄弃置,事迫甘前驱”,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主题。
- 夸张:如“万险栖海隅”,强调忠臣面临的巨大风险。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忠诚和牺牲为核心,表达了对忠臣的崇敬以及对历史命运的反思,深刻揭示了在和平时期对忠义之士的忽视和在危难时刻的需要,传达了对社会风气的批判和对理想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忠义:象征忠诚和正义,表达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
- 寒江:象征外部环境的严峻,反映出战乱时期的不安。
- 尚书:象征官职与地位,反映出个人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江寒朔吹急”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和平的宁静
B. 战乱的紧迫
C. 自然的美丽 -
在诗中,诗人对忠臣的态度是? A. 轻视
B. 崇敬
C. 无所谓 -
“一死事乃了”中的“一死”指的是什么? A. 结束生命
B. 结束战斗
C. 结束一段旅程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岳阳楼记》(范仲淹)
- 《过零丁洋》(文天祥)
诗词对比
- 刘埙的《补史十忠诗》与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均表现了忠诚和牺牲精神,但刘埙更侧重于对忠臣的赞美,而文天祥则更加突出了个人的悲壮与牺牲。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