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城》

时间: 2025-01-11 06:09:52

极目炊烟断,伤心道殣望。

埋轮避徭役,墐户走他乡。

火赭旗亭壁,灰飞梵宇梁。

何时安百堵,垂意戢流亡。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极目炊烟断,伤心道殣望。
埋轮避徭役,墐户走他乡。
火赭旗亭壁,灰飞梵宇梁。
何时安百堵,垂意戢流亡。

白话文翻译:

远望炊烟已经断绝,心中伤感路途的悲凉。
埋藏车轮以躲避徭役,紧闭门扉走向他乡。
火红的旗帜映照亭台壁面,灰烬飞散在梵宇的梁上。
何时才能安定四方,心中忧虑停息流亡的生活?

注释:

  • 极目:远望,目光所及的地方。
  • 炊烟:指炊事时冒出的烟,象征着家乡的生活气息。
  • 道殣:指路途中的困难与悲惨。
  • 埋轮:隐藏车轮,意指不再出行。
  • 徭役:指繁重的劳役。
  • 墐户:紧闭门窗。
  • 火赭:像火一般红色的。
  • 旗亭:指有旗帜的亭子。
  • 梵宇:佛教寺庙。
  • 安百堵:安定家园,百堵指家园的墙壁。
  • 垂意:心中所念。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埋轮避徭役”,表达了对当时社会动荡和劳役的逃避;“火赭旗亭壁,灰飞梵宇梁”则展示了战火对宗教和文化场所的摧毁,反映了历史的无情与人们的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夏子龄,清代诗人,以其诗词的清新和情感细腻而著称。他的作品常常反映社会动荡和个人情感的交织。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战乱时期,诗人目睹了家园被毁、流离失所的人们的苦痛,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安定生活的渴望。

诗歌鉴赏:

《栾城》是一首充满哀愁与思考的诗作,诗人在描绘家乡的破败与流亡生活时,展现了深刻的历史感和人文关怀。诗的开头以“极目炊烟断”引入,瞬间勾勒出了一幅家乡宁静却又因战乱而破碎的画面。诗人以“伤心道殣望”表达了对未来的无望和对过往的怀念,情感深沉而真挚。

接下来的“埋轮避徭役,墐户走他乡”则进一步深化了诗中的悲剧感。埋藏车轮意指人们不再出行,象征了对自由的渴望与现实的无奈。该句展现了流亡者的无助与绝望。

“火赭旗亭壁,灰飞梵宇梁”的意象则富有冲击力,火焰映照下的亭台和飞舞的灰烬象征着文化和信仰的破灭,表现出战乱所带来的毁灭性影响,突显出诗人的痛心与无奈。最后一句“何时安百堵,垂意戢流亡”不仅是对未来的期盼,更是对当前流亡生涯的深切反思,展现了诗人对家园安宁的渴望。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传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对安定生活的渴求,展现了人们在动荡时代面临的无奈与困惑。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联:诗人远望炊烟已断,感慨路途的悲伤。
    • 第二联:埋轮躲避劳役,封闭门窗走向他乡。
    • 第三联:火红的旗帜映照着破败的亭台,灰烬覆盖了寺庙的梁。
    • 第四联:何时才能安定,心中忧虑流亡的生活。
  •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炊烟”指代家乡的温暖生活。
    • 拟人:将“心中”的感受具象化,表现出诗人对未来的担忧。
    • 对仗:如“埋轮避徭役,墐户走他乡”,体现诗的工整与韵律美。
  • 主题思想

    • 诗歌集中表现了对家园的怀念与对流亡生活的无奈,反映了历史潮流中的人性与情感。

意象分析:

  • 炊烟:象征家乡的生活气息,代表温暖与宁静。
  • 火赭:象征战乱带来的破坏与恐怖。
  • 梵宇:代表文化与信仰,象征对精神家园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埋轮避徭役”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渴望旅行
    • B. 逃避劳役
    • C. 对故乡的眷恋
    • D. 喜欢流浪
  2. 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战争的荣耀
    • B. 家乡的破坏与流亡的苦痛
    • C. 自由的向往
    • D. 对未来的希望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琵琶行》

诗词对比: 可以将夏子龄的《栾城》与杜甫的《春望》进行比较,两者都反映了战乱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但夏子龄更侧重于个人的流亡和对故乡的思念,而杜甫则更关注国家的动荡与民生困苦。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经与古典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