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夕雪用韵》

时间: 2025-02-04 15:49:09

山蹊一色轻明玉,遮尽青青印屐苔。

元夕不知今日是,春愁政用此时来。

年华鼎鼎双蓬鬓,身世悠悠一酒杯。

好事断无人问字,竹门隔坞不须开。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山蹊一色轻明玉,遮尽青青印屐苔。
元夕不知今日是,春愁政用此时来。
年华鼎鼎双蓬鬓,身世悠悠一酒杯。
好事断无人问字,竹门隔坞不须开。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述的是一幅宁静的山间景象,山道如同轻盈的明玉,覆盖着青苔,而青苔上则印有鞋子的痕迹。元宵佳节,但我却不知道今天是何日,春天的忧愁正是在这个时刻涌上心头。年华匆匆,双鬓已渐生白发,身世如梦,独自举杯饮酒。美好的事情无人来问候,竹门紧闭,不必再去打开。


注释:

  • 山蹊:山间小路。
  • 一色轻明玉:形容山道洁净如玉,轻盈明亮。
  • 青青印屐苔:青苔上印有鞋子的痕迹,表现出诗人在此走过。
  • 元夕:指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 春愁:春天的愁苦,常见于古诗词中。
  • 鼎鼎:形容年华、岁月的丰盛。
  • 双蓬鬓:形容两边的鬓发已渐白。
  • :形容生活的悠长,似乎没有尽头。
  • 好事断无人问字:好事没有人来询问,表达孤独感。
  • 竹门隔坞:竹门将自己隔离在小院中。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方岳,字希直,号青丘,宋代诗人,擅长山水田园诗,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与个人感受,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元宵节,正值春天,诗人感慨时光流逝与人生的孤独,借景抒怀,表达对春天的思念与自我反省。


诗歌鉴赏:

这首《元夕雪用韵》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开篇以“山蹊一色轻明玉”描绘了山间小路的清新与宁静,给人一种优雅之感;而“遮尽青青印屐苔”则通过细节营造出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这种细腻的描写,仿佛让读者置身于一个静谧的春日。

接下来的两句“元夕不知今日是,春愁政用此时来”,则由景入情,表达了诗人对时间的迷茫和对春愁的感怀。元夕本是团圆佳节,但诗人却在此时感受到孤独与忧愁,形成鲜明的对比。

“年华鼎鼎双蓬鬓,身世悠悠一酒杯”,在这里,岁月的流逝与个人的处境交织在一起,诗人用“酒杯”象征着对生活的疏离与无奈。最后一句“好事断无人问字,竹门隔坞不须开”更是将孤独与无奈推向高潮,诗人感受到的孤立与无助,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与内心独白,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反思与感慨,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山蹊一色轻明玉:山间小路如同美玉般轻盈明亮,表现出自然的美。
  2. 遮尽青青印屐苔:青苔覆盖,鞋印在上,暗示人来过,人与自然的互动。
  3. 元夕不知今日是:在元宵佳节却不知今为何日,表达时空错位的迷茫。
  4. 春愁政用此时来:春天的忧愁正是在这时涌现,内心的孤独感加深。
  5. 年华鼎鼎双蓬鬓:岁月在流逝,鬓角渐白,象征着时间的无情。
  6. 身世悠悠一酒杯:人生如梦,独自一人举杯,表现孤独。
  7. 好事断无人问字:无人来询问自己的境遇,感到被世人遗忘。
  8. 竹门隔坞不须开:竹门将自己与外界隔开,不必再去打开,象征自我封闭。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山道比作明玉,强调其美丽。
  • 对仗:上下句对称,增强诗的韵律感。
  • 拟人:春愁如人般来临,增强情感的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风光与个人心境,体现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与对人生的思考,表达了一种孤独、无奈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蹊:象征宁静与自然的和谐。
  • 明玉:美丽与珍贵,代表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 青苔:生命的延续与岁月的痕迹。
  • 酒杯:象征孤独与对生活的反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山蹊一色轻明玉”中的“明玉”指的是什么?
    A. 一种宝石
    B. 美丽的山道
    C. 明亮的水面
    D. 诗人的情感

  2. “元夕不知今日是”中,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欢乐
    B. 迷茫与孤独
    C. 对春天的期待
    D. 对过去的怀念

  3. 诗人用什么来象征孤独感?
    A. 青苔
    B. 酒杯
    C. 竹门
    D. 鞋印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方岳《元夕雪用韵》李白《月下独酌》:两首诗均表现了孤独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但方岳更侧重于春天的忧愁,而李白则更多表达了对人生的豪情与洒脱。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