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逝(浙东)》

时间: 2025-01-11 05:39:21

头白夫妻分无子,谁令兰梦感衰翁。

三声啼妇卧床上,

一寸断肠埋土中。

蜩甲暗枯秋叶坠,燕雏新去夜巢空。

情知此恨人皆有,应与暮年心不同。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感逝(浙东)
作者: 元稹

头白夫妻分无子,
谁令兰梦感衰翁。
三声啼妇卧床上,
一寸断肠埋土中。
蜩甲暗枯秋叶坠,
燕雏新去夜巢空。
情知此恨人皆有,
应与暮年心不同。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老年夫妻因无子而感到悲伤的情景。诗中提到白发夫妻分离,无子嗣让人倍感凄凉。夜里,妻子在床上哭泣,心中思念已故的丈夫,像一寸断肠埋藏于土地之中。秋天的蝉声在枯叶中响起,小燕子已经离开了夜晚的巢穴。虽然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怨恨,但到了老年时,这种感受尤其不同。


注释:

  • 头白:白发,指年老。
  • 夫妻分无子:指夫妻无子女,家庭孤单。
  • 兰梦:兰花的梦,象征美好而又短暂的梦境。
  • 三声啼妇:指的是悲伤的哭声。
  • 一寸断肠:比喻非常悲痛的心情。
  • 蜩甲:蝉的壳,代表秋天的来临。
  • 燕雏:小燕子,象征着离别。
  • 情知此恨人皆有: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怨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元稹,字耕伊,号微之,唐代著名诗人,与白居易并称。他的诗歌以情感真挚、语言清新著称,常描绘社会生活和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感逝》创作于元稹晚年,诗人经历了亲人离世、时光流逝等人生苦痛,因而引发对生命无常和老年孤独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感逝》是一首表达孤独与悲痛的诗。全诗通过描绘老年夫妻的生活,展现了人们在晚年对家庭、亲情的思念与失落。诗的开头以“头白”描绘了老人的衰老与无奈,紧接着“夫妻分无子”的句子,揭示了缺乏子女的孤独感。接下来的“三声啼妇”更是将这种孤独与悲伤推向高潮,妻子在床上哀哭,仿佛整个世界都为她的悲痛而沉默。

而后,诗中提到的“蜩甲暗枯秋叶坠”,则用蝉声和枯叶的意象,象征着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脆弱。最后两句则指出,尽管每个人都有类似的怨恨,但到了老年,心中的感受却是与众不同的。这种情感的深邃和普遍性,使得这首诗在表达个人情感的同时,也引发了读者对自己生活境遇的共鸣。

通过细腻的描摹与深刻的情感流露,元稹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人际关系的珍贵,形成了一种深沉的哲理思考,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头白夫妻分无子:揭示老年夫妇的孤独,白发象征着衰老。
  • 谁令兰梦感衰翁:兰梦暗示美好的事物,衰翁则是对生活无奈的感慨。
  • 三声啼妇卧床上:描绘妻子因思念丈夫而悲痛的情景。
  • 一寸断肠埋土中:比喻极度的悲痛,情感深刻。
  • 蜩甲暗枯秋叶坠:用秋天的景象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燕雏新去夜巢空:小燕子离巢,象征着亲情的离去。
  • 情知此恨人皆有:承认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怨恨。
  • 应与暮年心不同:强调老年人对生活的感受更加深刻。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一寸断肠”形象生动地表达痛苦。
  • 对仗:诗中多处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 拟人:如“啼妇”,赋予情感以人性化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老年孤独感的深刻反思,以及对生命无常的感叹。通过对个人情感的细腻描绘,反映出人们对家庭和亲情的渴望与失落。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头白:象征老年与衰老。
  • 兰梦:象征美好与短暂的愿望。
  • 啼妇:悲伤的人,代表失去的情感。
  • 蜩甲:秋天的象征,暗示生命的脆弱。
  • 燕雏:象征离别与失去。

每个意象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人们对亲情、生命与时间的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头白”指的是: A. 年轻人
    B. 老年人
    C. 孩子
    D. 动物

  2. “三声啼妇”中的“啼”是什么意思? A. 笑
    B. 哭
    C. 唱
    D. 说

  3. 诗中“燕雏新去夜巢空”说明了什么? A. 燕子不再回来
    B. 燕子在筑巢
    C. 燕子正在吃东西
    D. 燕子飞得很高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元稹的《感逝》与白居易的《长恨歌》:两者都探讨了爱与失去,但《感逝》更侧重于老年人的孤独感,而《长恨歌》则表现了爱情的悲剧。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元稹诗文集》
  • 《唐代诗人传记》

以上内容为《感逝(浙东)》的全面解析,希望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深意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