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春风何时来,柳色已如此。
山中不知年,或告以于耜。
鸣蓑起饭牛,青青渺烟水。
独有头上霜,春风不吾以。
白话文翻译:
春风到底何时才能到来呢?柳树的颜色已经变得如此鲜艳。
在山中不知过了多少年,或许有人告诉我,这些年我该如何耕作。
听到雨声的蓑衣,驱动着正在吃草的牛,远处烟水渺茫。
唯独我头上已是白霜,春风却不肯赐我温暖。
注释:
- 春风:象征温暖与希望,春天的到来。
- 柳色:指柳树的嫩绿,春天的象征。
- 山中不知年:在山中生活,时间的流逝不再明显。
- 告以于耜:耜是一种农具,意指人们的生活与劳动。
- 鸣蓑:蓑衣上滴落的雨声,表达自然气象。
- 青烟水:形容远处的景色,给人一种幽远的感觉。
- 头上霜:指诗人的年纪或经历,暗示生命的无常。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方岳,宋代诗人,生于北宋时期,因其诗作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而受到喜爱。他常常以山水田园为题材,反映个人的内心感受与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溪行 其一》诞生于诗人对时光流逝和自然变迁的思考中,表现了对春天的渴望与对岁月的反思,富有哲理性。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自然景色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心中对春天的渴望与对生命流逝的感叹。开头两句以春风和柳色引入,透出一种期待与希望,但随即转为对时间流逝的无奈,表现出诗人对岁月的敏感与思考。第三句中“鸣蓑起饭牛”,描绘了一个生动的田园场景,带有生活气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然而最后一句“独有头上霜,春风不吾以”则是情感的转折,诗人虽身处春天的景象中,却感受到了一种孤独与寒冷,反映了内心的失落与对生命的思考。整首诗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诗人内心的寂寞,表达了对于生命的深刻感悟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春风何时来,柳色已如此:在春风未至时,柳树已然绿意盎然,表现出一种期待。
- 山中不知年,或告以于耜:身处山中,时间的概念变得模糊,可能会有人告知耕作的年限。
- 鸣蓑起饭牛,青青渺烟水:自然的声音与景象交织,描绘出一幅清新的田园画面。
- 独有头上霜,春风不吾以:即便春天来临,诗人的境遇却让他感到孤单与冷清。
修辞手法:
- 对比:春天的景象与诗人的孤独感形成鲜明对比。
- 意象:柳色、鸣蓑、青烟水等意象交织,营造出一种幽静而清新的氛围。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春天与个人境遇的对比,表达了对生命的思考、对时间流逝的感悟,以及对自然的热爱与人生的孤独。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风:象征希望与温暖,代表新生。
- 柳色:春天的生机,象征青春与美好。
- 蓑衣:农民生活的象征,融入自然。
- 头上霜:象征年岁与人生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春风”象征什么?
A. 寒冷
B. 希望与温暖
C. 秋天
D. 冬天 -
“鸣蓑起饭牛”描绘的是怎样的场景?
A. 热闹的集市
B. 寂静的山中
C. 生动的田园生活
D. 汹涌的海浪 -
诗人感受到的主要情感是什么?
A. 快乐
B. 孤独与失落
C. 愤怒
D. 自豪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诗词对比:
- 方岳的《溪行 其一》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皆描绘自然景色,但方岳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流露,而王维则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