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事近(秋饮)》

时间: 2025-01-26 01:45:54

雁外雨丝丝,将恨和愁都织。

玉骨西风添瘦,减尊前歌力。

袖香曾枕醉红腮,依约唾痕碧。

花下凌波入梦,引春雏双鶒。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好事近(秋饮)
作者: 吴文英〔宋代〕

雁外雨丝丝,将恨和愁都织。
玉骨西风添瘦,减尊前歌力。
袖香曾枕醉红腮,依约唾痕碧。
花下凌波入梦,引春雏双鶒。

白话文翻译:

在雁阵外细雨纷飞,似乎将我的恨与愁都织成了一片。
在西风中,玉般的身骨愈加消瘦,连酒杯前的歌声也减弱了。
衣袖的香气曾经依偎着醉酒后的红腮,依稀可见唇边的痕迹。
在花下的波间,我梦中轻盈地行走,引来春天的雏鸟双双。

注释:

  • 雁外: 指雁阵之外,形容孤寂的环境。
  • 丝丝: 形容雨细如丝。
  • 玉骨: 形容女子的身材如玉般纤细。
  • 减尊前歌力: 指酒杯前的歌声减弱,表现情绪的低落。
  • 袖香: 指衣袖的香气。
  • 醉红腮: 描述女子因醉酒而红润的脸颊。
  • 唾痕: 指唇边的痕迹,暗示亲密之情。
  • 凌波: 形容轻盈地行走在水面上。
  • 春雏双鶒: 春天的雏鸟,象征新的生命与希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文英,字文英,号云溪,是宋代著名的词人,生于南宋时期。他的词风细腻婉约,常以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意境著称。吴文英的作品多反映个人的情感和自然景物,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秋季,正值时节交替之际,诗人可能在饮酒时感受到思乡之情和对往昔的追忆,因而写下这首词。

诗歌鉴赏:

《好事近(秋饮)》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雨中的寂寥与愁苦,展现了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内心的纠结。开篇“雁外雨丝丝”,将读者带入一个孤独的意境,细雨如丝,恰似诗人心中的愁苦与恨意交织。接下来的“玉骨西风添瘦”,则很巧妙地将外界的环境与内心的情感结合,西风的萧瑟不仅让人的身体感到寒冷,也加深了诗人的孤独感。

在词的中段,诗人将自己的情感与醉酒后的状态结合,描绘了“袖香曾枕醉红腮”,体现出一种亲密的回忆和对往昔美好时光的追忆。最后一句“花下凌波入梦,引春雏双鶒”则向我们展示了梦中的美好与希望,尽管现实中有着种种愁苦,但梦境中的春天依然充满生机与活力。

整首词在情感的表达上层层递进,既有现实的苦涩,也有梦中的温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人以深刻的思考与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雁外雨丝丝”:描绘了秋雨的细腻与孤独的环境。
  2. “将恨和愁都织”:情感的复杂性,恨与愁交织成一幅画面。
  3. “玉骨西风添瘦”:外界的寒冷加深了内心的孤寂。
  4. “减尊前歌力”:酒意减弱,表现情绪低落。
  5. “袖香曾枕醉红腮”:怀念过去的亲密时光。
  6. “依约唾痕碧”:亲密的痕迹,暗含情感的甜蜜。
  7. “花下凌波入梦”:梦中轻盈,象征着美好的回忆。
  8. “引春雏双鶒”:春天的希望,表现生命的延续。

修辞手法:

  • 比喻: 将情感比作被雨丝织成的画面,形象生动。
  • 拟人: “西风添瘦”,赋予自然界以人的情感。
  • 对仗: 句子间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词通过描绘秋雨中的孤独与愁苦,表达了对美好往昔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渴望,展现了人生的复杂与多样。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 象征孤独与思乡。
  • : 代表忧伤与愁苦。
  • 玉骨: 体现女子的柔美与脆弱。
  • 袖香: 亲密与温暖的象征。
  • 春雏: 新生与希望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词的作者是谁? A. 李清照
    B. 苏轼
    C. 吴文英
    D. 陶渊明

  2. “雁外雨丝丝”中的“雨丝丝”形容的是: A. 雨大如倾
    B. 雨细如丝
    C. 雨声如歌
    D. 雨水如泪

  3. 诗中提到的“玉骨”描述的是: A. 一位男子
    B. 一位女子
    C. 一只鸟
    D. 一棵树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水调歌头》
  • 李清照的《如梦令》

诗词对比:

  • 《水调歌头》: 苏轼在这首词中通过描绘月亮与时间的流逝,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与吴文英的思乡情怀相似,但表现手法更为豪放。
  • 《如梦令》: 李清照的词则在细腻的情感中融入了对生活的感慨,展现了女子特有的细腻与柔情,与吴文英的词风相辅相成。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词学研究资料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