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天(重午)》
时间: 2025-01-11 09:00:2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杏花天(重午)
作者:吴文英 〔宋代〕
幽欢一梦成炊黍。
知绿暗汀菰几度。
竹西歌断芳尘去。
宽尽经年臂缕。
梅黄后林梢更雨。
小池面啼红怨暮。
当时明月重生处。
楼上宫眉在否。
白话文翻译:
在幽静欢愉的梦中,梦醒时分,仿佛变成了炊烟里的黍米。
我知道那绿意在水边的小路上又暗淡了多少次。
竹林西边的歌声断了,芳香的尘土也随之而去。
经过多年的宽恕与释怀,心中的怨愤已然解开。
梅花已黄,后山的树梢又迎来了春雨。
小池面上,红色的花儿在黄昏时啼哭,怨怼着这暮色。
那时的明月再次升起时,是否依然在楼上,宫女的眉梢间?
注释:
- 炊黍:指蒸煮黍米,象征丰收与美好的梦境。
- 知绿:暗指水边的绿草,知情与暗淡的结合,传达时光流逝的感觉。
- 竹西:指竹林的西边,象征着美好而又遥远的地方。
- 臂缕:比喻岁月的缠绕与纠结,经过时间的流逝最终得以解开。
- 梅黄:梅花的颜色变化,象征着时光的流转与生命的无常。
- 啼红:形容花儿在黄昏时的凋零与哀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文英(约 1250-1300),字文英,号清真,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其作品以词风清丽、情感细腻著称,常描写自然景物与个人情感,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和画面感。
创作背景:
《杏花天(重午)》创作于重午节,这是一个传统节日,象征着阳光与生机,诗中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对生活的思考。
诗歌鉴赏:
《杏花天(重午)》透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时间流逝的深刻感触。诗中以“幽欢一梦”开篇,将梦境与现实交织,营造出一种朦胧而静谧的氛围。接下来的“知绿暗汀菰几度”,则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反映出岁月的无情以及生存的寂寞。诗人以竹林西边的歌声断绝,暗示着美好的事物已然消逝,伴随着芳香的尘土去向何方,给人一种失落感。
“梅黄后林梢更雨”一句,象征着春天的再来与生命的复苏,然而“啼红怨暮”又让人感受到一种无奈与哀伤。这种矛盾的情感体现了诗人的内心挣扎与对生命的深刻思考。最后一句“楼上宫眉在否”,以询问的方式,留下了无尽的思索与遐想,似乎在追问那个曾经美好的时刻是否依旧存在。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象丰富,既有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又有对人情的深刻反思,展现了宋代词人的艺术风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幽欢一梦成炊黍:梦中的欢愉如同炊烟般轻盈,象征着美好而短暂的时光。
- 知绿暗汀菰几度:暗示时间的流逝,水边的绿草已渐渐褪色,多次的更迭。
- 竹西歌断芳尘去:竹林西边的歌声已断,芳香的尘土随之消散,象征着青春的消逝。
- 宽尽经年臂缕:经历多年的宽恕与释怀,心中的纠结终于得以解开。
- 梅黄后林梢更雨:梅花的颜色变化,暗示着时光的流转与生命的无常。
- 小池面啼红怨暮:小池面上的红花在黄昏时哭泣,表现出对暮色的怨怼。
- 当时明月重生处:回忆起那时的明月,再次升起的感觉。
- 楼上宫眉在否:对过去的追问,是否依旧在那高楼之上。
-
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如“幽欢一梦”比喻梦境的美好,增强了诗的情感表达。对仗的使用也使得整首诗的韵律感更强。 -
主题思想:
诗歌主要表达了对生命流逝的感伤和对美好时光的追忆,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感悟。
意象分析:
- 意象词汇:
- 杏花:象征着春天与美好的开始。
- 月亮:代表着思念与回忆。
- 梅花:象征着生死与无常。
- 小池:暗示着内心的波动与情感的流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幽欢一梦”的意思是什么?
a) 现实的欢愉
b) 梦中的快乐
c) 失去的快乐 -
“竹西歌断芳尘去”中的“芳尘”指的是什么?
a) 美好的事物
b) 过去的回忆
c) 自然的景色 -
诗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 对比
b) 比喻和拟人
c) 排比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相比,吴文英的《杏花天》更侧重于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而李清照则更强调个人情感的细腻与波动。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吴文英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