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起》

时间: 2025-01-26 00:20:21

梦破风烟迥,衾寒不自由。

钟声到枕曙,月影入帘秋。

雁过江山老,蛩吟草树愁。

整冠人共笑,两月不梳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梦破风烟迥,衾寒不自由。
钟声到枕曙,月影入帘秋。
雁过江山老,蛩吟草树愁。
整冠人共笑,两月不梳头。

白话文翻译:

梦醒时分,看到远处的风烟已经消散,床被寒冷的气息让我感到不自在。晨钟敲响,响声传到枕边,月光透过窗帘洒入房间,仿佛是秋天的影子。大雁飞过,江山已显苍老,蟋蟀在草丛中吟唱,令人感到忧愁。整理好帽子的人们一起欢笑,然而我却已经两个月没有梳理头发了。

注释:

  • 梦破:梦醒。
  • 风烟迥:远处的风和烟雾已经消散,象征清晨的到来。
  • 衾寒:被子寒冷,感到不自在。
  • 钟声:指早晨的钟声。
  • 帘秋:窗帘映出的秋天的光影。
  • 雁过:大雁飞过,暗示时光飞逝。
  • 江山老:江山的景色因时间流逝而显得苍老。
  • 蛩吟:蟋蟀的鸣叫。
  • 整冠:整理帽子。
  • 两月不梳头:形容自己近来懒散,未曾打理。

典故解析:

本诗中没有明显的典故,但“雁过江山老”这一句可以引申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雁通常是象征迁徙与时间变化的。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文天祥(1236年-1283年),字履善,号山谷,南宋末年杰出的诗人、政治家和民族英雄。他以忠诚、勇敢著称,尤其是在抗元斗争中展现了非凡的气节。其诗词多表达爱国情怀和对时局的感慨,风格悲壮而细腻。

创作背景:

《晓起》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国家危亡之际,文天祥在艰苦的环境中写下此诗,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个人处境的深刻思考。诗中流露出对生活的思考与对未来的迷茫。

诗歌鉴赏:

《晓起》通过描绘清晨的宁静与个人内心的困扰,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首句“梦破风烟迥”引入清晨的意象,梦的破碎隐喻着理想的破灭和生活的无常。随后几句通过钟声和月影描绘出清晨的氛围,钟声传递出时间的流逝,月影则象征着过去的记忆与思绪。诗的后半部分,雁的飞过与蟋蟀的吟唱,体现了自然与人心的共鸣,表达了对衰老与孤独的感慨。

最后一句“整冠人共笑,两月不梳头”则将个人的懒散与外界的欢笑形成对比,反映出诗人的无奈与孤独。在这首诗中,文天祥以细腻的笔触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象交织在一起,呈现出一种思乡与对生活的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梦破风烟迥:梦醒时分,风烟消逝,象征清晨来临,暗示现实的清醒。
  2. 衾寒不自由:被子寒冷,感到不舒适,表达内心的孤独与不安。
  3. 钟声到枕曙:晨钟响起,传递着时间的流逝,枕边的钟声更显得亲切。
  4. 月影入帘秋:月光透过窗帘,象征着秋天,暗示着岁月的流逝与季节的更迭。
  5. 雁过江山老:大雁飞过,江山显得苍老,象征着时间的无情与沧桑。
  6. 蛩吟草树愁:蟋蟀在草丛中鸣叫,增添了忧愁的气氛。
  7. 整冠人共笑:整理好帽子的人们在一起欢笑,形成对比。
  8. 两月不梳头:自己懒散的状态,反映出内心的不安与孤独。

修辞手法:

  • 比喻:梦破比喻理想的破灭,钟声比喻时间的流逝。
  • 拟人:蟋蟀的吟唱赋予了自然以人的情感。
  • 对仗:全诗对仗工整,增强了音乐感和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文天祥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对生活现状的思考,以及对理想破灭的感慨。诗中充满了对孤独与无助的深刻理解,透过自然的描绘,反映出个人情感的复杂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理想、愿望。
  • 钟声: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活的规律。
  • 月影:象征回忆与过去的美好。
  • :象征时间的变化与迁徙。
  • :象征孤独与忧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梦破风烟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未来的希望
    B. 对现实的清醒
    C. 对过去的怀念

  2. “两月不梳头”这一句主要反映了诗人怎样的状态? A. 忙碌
    B. 懒散
    C. 快乐

  3. 诗中提到的“钟声”象征什么? A. 财富
    B. 时间的流逝
    C. 爱情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静夜思》
  • 陶渊明《归园田居》

诗词对比:

  • 《春望》:同样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与个人的感慨,但更强调了国家的动荡和个人的苦难。
  • 《静夜思》:通过描绘孤独的夜晚,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主题更为柔和。

参考资料:

  1. 《宋诗选》
  2.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3. 《文天祥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