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停舟聊小憩,散步野堤边。
独树下归鸟,寒江多晚烟。
坡头僧斸药,渡口客呼船。
知是仙源路,风光别一天。
白话文翻译:
停下船只稍作休息,漫步在野外的堤岸边。
独自一棵树下,归来的鸟儿鸣叫,寒冷的江面上弥漫着晚烟。
坡头的僧人正在采药,渡口的客人呼唤着船只。
我知道这里是通往仙境的路,风光别有一番天地。
注释:
- 停舟:停下船只,表示暂时停留。
- 小憩:稍作休息。
- 野堤:自然形成的堤岸,未经过人工修整。
- 归鸟:指傍晚归来的鸟类,象征宁静和归宿。
- 寒江:寒冷的江水,给人以清冷的感觉。
- 晚烟:指傍晚时分江面上升起的烟雾,象征着朦胧的自然景象。
- 坡头僧:指在坡顶的和尚,表示一种隐逸生活。
- 斸药:采集药材。
- 渡口:渡船的地方,表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 仙源路:指通往理想、逍遥的境地。
- 风光别一天:意指此处的景色与平常的日子截然不同,表达对美好景色的赞叹。
典故解析:
“仙源路”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常用以形容通往理想与超脱的境地,代表着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诗中描绘的场景,结合了自然的宁静与人文的气息,体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蔡珽,清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著称。他的诗多描绘自然景观,表达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一个安静的傍晚,诗人乘舟游览,感受自然之美。诗中展现的平和与宁静,反映了作者对世外桃源的向往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经桃源》是一首描绘自然与人文和谐共存的诗作。全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停舟后的闲适心境。前两句以“停舟”和“散步”开篇,营造出一种悠闲的氛围,仿佛我们也跟随诗人的脚步,感受着自然的宁静。独树下归鸟的意象,使人联想到归属与安宁,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平静。
接下来的描述则引入了人文元素,“坡头僧斸药”与“渡口客呼船”的描绘,使得自然景观中融入了人们的生活气息。通过这些细节,诗人不仅记录了自然的美丽,也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最后两句“知是仙源路,风光别一天”,则是对前面所描绘场景的升华,表达了诗人对这片土地的赞美之情,暗示着此地与世无争的美好。整首诗情景交融,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悠然自得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停舟聊小憩:表现出诗人暂时停下舟只,享受片刻的宁静。
- 散步野堤边:在自然堤岸上散步,体现出亲近自然的心态。
- 独树下归鸟:描绘独树下的归鸟,营造出宁静和谐的氛围。
- 寒江多晚烟:寒冷的江面上升起晚烟,带来一种朦胧的美感。
- 坡头僧斸药:描绘隐士般的僧人,表现出一种平淡的生活态度。
- 渡口客呼船:让人感受到人际间的交流,增加了生活气息。
- 知是仙源路:明确表明了对此地的奇妙感受,象征理想境地的向往。
- 风光别一天:强调此地的独特景色,表达诗人对生活的感悟。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停舟聊小憩,散步野堤边”,工整的结构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拟人:归鸟的描写使自然景观更具生动性,增添了情感的温度。
- 比喻:“仙源路”隐喻理想生活,表达了诗人的追求。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传达了一种追求宁静、向往理想生活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舟:象征着旅行与人生的浮沉。
- 野堤:代表自然与自由。
- 归鸟:象征归属与安宁。
- 寒江:代表孤寂与清冷。
- 僧:象征隐逸与超脱。
- 药:暗示自然的恩赐与生活的智慧。
- 仙源:象征理想的生活和精神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在“停舟聊小憩”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 A) 紧张
- B) 悠闲
- C) 忧郁
- D) 兴奋
-
“坡头僧斸药”中的“僧”代表什么?
- A) 商人
- B) 学者
- C) 隐士
- D) 渔夫
-
诗中提到的“仙源路”象征着什么?
- A) 世俗生活
- B) 理想境地
- C) 战争场面
- D) 贫穷困苦
答案:
- B) 悠闲
- C) 隐士
- B) 理想境地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静夜思》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经桃源》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色,但《山居秋暝》更注重秋天的沉静气氛,而《经桃源》则融合了人文生活,体现出一种更为轻松的心境。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蔡珽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经与古诗词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