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帅初九日无憀以满城风雨近重阳为韵七首袖》

时间: 2025-01-27 04:21:44

履险须顿足,逢躁须戒吻。

况今为何时,正恐无地隐。

柴门倘可闭,即与桃源近。

岂无耆旧在,努力各自谨。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履险须顿足,逢躁须戒吻。
况今为何时,正恐无地隐。
柴门倘可闭,即与桃源近。
岂无耆旧在,努力各自谨。

白话文翻译

在危险的时刻必须要停下脚步,遇到浮躁的情绪要学会控制。
如今何为此时,正是让人感到无处可藏。
如果柴门可以紧闭,便能够接近那桃花源。
难道没有年长的朋友在吗?大家都要努力保持谨慎。

注释

  • 履险:走在危险的地方。
  • 顿足:停下脚步。
  • 逢躁:遇到急躁的情绪。
  • 戒吻:控制情感,避免失控。
  • 无地隐:没有地方可以藏身,形容处境危险。
  • 柴门:指家门。
  • 桃源:桃花源,指理想的世外桃源。
  • 耆旧:年长的人,指有经验的前辈。
  • :谨慎、小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著,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作品多以情感细腻著称,常借古典意象表达对人生的感悟。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九月初,临近重阳,正值秋季,时节更替让人反思生命的无常与变化。诗中流露出对时事的思考以及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开头两句“履险须顿足,逢躁须戒吻”直接点出在危险与浮躁的环境中,冷静与自制的重要性。这不仅是对个人情绪的反思,也暗示了在动荡不安的社会中,如何保持内心的宁静和理智。接下来的“况今为何时,正恐无地隐”则进一步加深了这种危机感,表现出诗人对当下社会局势的忧虑,仿佛在提醒人们要时刻警惕,并寻找自我保护的方法。

“柴门倘可闭,即与桃源近”这一句展示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桃花源是人们心中理想的避风港,而柴门的关闭则象征着自我保护和内心的安宁。最后一句“岂无耆旧在,努力各自谨”则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醒人们珍惜身边的友人,保持警觉与谨慎。

整首诗在描绘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时,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哲学思考,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履险须顿足:在险境中要停下脚步,暗示谨慎。
  2. 逢躁须戒吻:在浮躁的环境中,要自我约束。
  3. 况今为何时:对当下时局的疑问,体现对社会的关注。
  4. 正恐无地隐:表达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与不安。
  5. 柴门倘可闭:若能关闭家门,可以远离世俗的纷扰。
  6. 即与桃源近:寻求理想的生活状态。
  7. 岂无耆旧在:是否没有年长的朋友来引导?
  8. 努力各自谨:呼吁大家都要小心谨慎。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履险须顿足,逢躁须戒吻”,增强了诗句的韵律感。
  • 比喻:桃源比喻理想的生活状态,表达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 反问:通过反问“岂无耆旧在”,引发读者思考。

主题思想:本诗深刻反映了在动荡与危险的社会环境中,个体如何保持冷静与自制,并探索理想生活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履险:象征生活中的风险与挑战。
  • 桃源:象征理想的生活状态与避世的安宁。
  • 柴门:象征个体的私密空间与安全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在危险时应该做什么?
    a) 继续前行
    b) 停下脚步
    c) 寻找帮助

  2. “桃源”在诗中象征什么?
    a) 理想生活
    b) 繁华都市
    c) 自然灾害

  3. 诗人对身边的朋友有什么期望?
    a) 不必在意
    b) 努力保持谨慎
    c) 与自己保持距离

答案

  1. b) 停下脚步
  2. a) 理想生活
  3. b) 努力保持谨慎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桃花源记》:陶渊明的著名作品,描绘理想的世外桃源,主题与本诗相近。
  • 《秋夕》:杜甫的作品,展现秋天的孤独与思考,呼应本诗的情感基调。

诗词对比

  • 陈著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两者都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但陈著的作品更多地反映了当下的危机感,而陶渊明则描绘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
  • 两者在情感表现和意象使用上各有特色,体现了不同的时代背景与个人经历。

参考资料

  • 《宋诗选》:关于宋代诗人的诗歌汇编。
  • 《古诗文选读》:解析古代诗词的背景与内涵。
  • 《陶渊明传》:了解陶渊明的生活与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