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时芳时可学子吴叔度文可载酒西坑劳苦》
时间: 2025-01-27 04:07:2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戴时芳时可学子吴叔度文可载酒西坑劳苦
惊魂何事到西坑,岂是三生愿莫偿。
两寺鼓钟醒客梦,一村草木助吟香。
人情物变多时样,水色山光自古妆。
我本无何乡里住,仰天頫地两茫茫。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到达西坑后内心的迷惘与感慨。诗人惊讶于自己为何来到西坑,难道是为了三生三世的愿望而无法实现吗?两座寺庙的钟声唤醒了他沉睡的梦境,村庄里的草木则为他的吟咏增添了芳香。随着人情和事物的变化,世事多样,水色山光自古以来就如同妆饰一般绚丽。我本无根无源,四处漂泊,如今仰望天空、俯视大地,感到无比茫然。
注释
- 惊魂:惊讶、惊恐的心情。
- 西坑:地名,诗人所游历之处。
- 三生愿:与人世情感相关的三个生世的愿望,常用以形容无法实现的情感。
- 两寺:指两座寺庙,象征宁静与宗教的氛围。
- 鼓钟:寺庙中用于报时的钟声,象征唤醒。
- 吟香:吟诗时所产生的清香,指诗歌与自然的和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著,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多以清新自然、情感细腻为特色。其诗风常表现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诗人游历西坑时,可能是因为对人生的感慨和对自然的感悟而作,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人生无常的思考和对美好自然的赞美。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西坑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慨。开篇以“惊魂何事到西坑”引入,展现了诗人对当前处境的困惑与不安。接着,通过“鼓钟”和“草木”描绘了西坑的宁静与美好,形成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画面。
“人情物变多时样,水色山光自古妆”一句,揭示了诗人对世事变化的感叹,水色与山光的永恒与变幻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惆怅与对时间流逝的无奈。最后一句“我本无何乡里住,仰天頫地两茫茫”更是道尽了诗人漂泊无依的心境,仰望天空与大地之间的茫然,表达了对归属感缺失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情景交融,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的赞美,又渗透着对人生的哲理思考,是一首典型的宋代山水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惊魂何事到西坑:诗人惊讶自己为何来到西坑,展现出一种迷失感。
- 岂是三生愿莫偿:怀疑自己的愿望是否能够实现,暗示对情感的追求与无奈。
- 两寺鼓钟醒客梦:寺庙里的钟声唤醒了游子的梦,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 一村草木助吟香:村庄的草木为吟咏提供了雅致的环境,表现出自然的和谐美好。
- 人情物变多时样:世事变化多端,人与物的关系复杂多样。
- 水色山光自古妆:水与山的景色自古以来如同妆扮,象征永恒的美。
- 我本无何乡里住:诗人无根无归,流浪在外。
- 仰天頫地两茫茫:仰望天空与大地,感到无比迷茫与孤独。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水色与山光比作妆容,形象生动。
- 对仗:如“人情物变”、“水色山光”,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草木助吟香,赋予自然以情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探讨了人对归属感的渴望、对世事变化的无奈,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表现出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西坑:象征诗人的漂泊与寻找。
- 寺庙、钟声:代表宁静、宗教的寄托与内心的觉醒。
- 草木:自然的生机与和谐美。
- 水山:永恒的美与变幻的世事。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西坑”是指什么?
- A. 一座寺庙
- B. 一个地名
- C. 一种景象
答案:B
-
“我本无何乡里住”的意思是什么?
- A. 诗人有家
- B. 诗人无根无归
- C. 诗人有归属感
答案:B
-
诗中提到的“水色山光”象征什么?
- A. 自然的变化
- B. 时间的流逝
- C. 永恒的美
答案: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饮酒》:同样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
- 王维的《山居秋暝》:描绘了山水之间的宁静与诗人内心的感受。
诗词对比:
- 陈著的《戴时芳时可学子吴叔度文可载酒西坑劳苦》与王维的《鹿柴》,两者都描绘了山水之美,但陈著更关注人情世事的变化,而王维则注重自然静谧的氛围。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陶渊明与他的诗》
以上内容希望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