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 其五》
时间: 2025-01-10 19:30:2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神禹一去蛇龙横,周公不来犀象舞。千家万家闭门户,日中不敢出,夜中不敢语,捲舌吞声作囚虏。父僵子仆尸纵横,哀哀寡妇泪如雨。男儿四方志,欲行不行奈何许。太行千仞犹可登,咫尺平地生险阻。行路难,心正苦。安得九原起周处,提剑入江斩长蛟,弯弓入山射虓虎,陆詟水慄窜如鼠。
白话文翻译:
神禹一去,蛇龙横行,周公不来,犀象无处舞蹈。千家万户都关上了门,白天不敢出门,夜里不敢说话,卷舌吞声如同囚徒。父亲的尸体、儿子的尸体、仆人的尸体横七竖八,哀哀的寡妇泪如雨下。男子志向四方,但想行却无路可走,怎么办呢?太行山千仞高,尚且可以攀登,眼前的平地却生出险阻。行路艰难,心中苦涩。如何才能像周处一样,提剑入江斩杀长蛟,弯弓入山射杀虓虎,使陆地安宁、水域宁静,像老鼠一样窜逃。
注释:
字词注释:
- 神禹:传说中的治水英雄。
- 周公:周文王之子周公旦,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 犀象:古代传说中的神兽,象征力量。
- 卷舌吞声:隐忍不发,像囚徒一样沉默。
- 九原:指古代的一个地方,象征着理想的归宿。
典故解析:
- 神禹与周公:二者都是古代治国安民的象征,但在诗中强调他们的不在,暗示国家的动荡与无望。
- 周处:历史上著名的英雄,斩蛟而名垂千古,象征着反抗压迫的勇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骆成骧是近代著名的诗人,生于动荡的时代,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表达对国家和民众苦难的关注。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社会动乱、民生困苦的背景下,诗人借古人之事表达对现实的无奈与愤懑,反映出对英雄的渴望与对现状的无力。
诗歌鉴赏:
《行路难 其五》是一首充满悲愤与无奈的诗。诗中通过对古代英雄的呼唤与当代困境的对比,展示了一个动荡不安的社会。开头几句描写了神禹与周公的缺席,这种缺失不仅是对历史英雄的追忆,更是对现实困境的深刻反思。诗人在描绘千家万户闭门不出的情景时,生动地展现了民众在动乱中所遭受的恐惧与压迫。父子、仆人尸体横陈的惨状,凸显了战争的残酷与人间的苦痛。
接下来的几句更是充满了对理想的渴望与对现实的无奈。诗人以“太行千仞犹可登”引出对行路难的感叹,进一步强调了即便是高山也可以攀登,唯独眼前的平地却生出了无数的险阻,从而引发人们的深思。最后几句中,诗人渴望能够像周处一样,提剑斩蛟、射虎,象征着对抗压迫与奋斗的强烈愿望。
整首诗运用丰富的意象,深刻的情感,展示了诗人对国家、对人民深切的关怀与无尽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神禹一去蛇龙横:神禹不在,妖邪横行,暗指国家的混乱。
- 周公不来犀象舞:周公不在,正义与力量失去,象征未来渺茫。
- 千家万家闭门户:民众因恐惧而自我封闭,生活在阴影中。
- 日中不敢出,夜中不敢语:白天都不敢出门,夜里连说话都不敢,表现出极大的恐惧。
- 卷舌吞声作囚虏:隐忍不发,犹如囚徒,显示出无奈与屈辱。
- 父僵子仆尸纵横:描绘战争带来的死亡与悲惨景象。
- 哀哀寡妇泪如雨:寡妇因失去亲人而泪如雨下,传达悲伤的情感。
- 男儿四方志,欲行不行奈何许:表达了男子志向远大但因现实无路可走的无奈。
- 太行千仞犹可登:即使高山可攀登,平地却生出无数险阻,强调行路的艰难。
- 行路难,心正苦:直白地表达了内心的痛苦与挣扎。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日中不敢出,夜中不敢语”,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比喻:将民众比作囚徒,形象地表现了压迫感。
- 排比:通过重复描述死亡与悲伤,增强了情感的冲击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英雄缺席的叹息,揭示了现实社会的黑暗与无助,表达了对理想与勇气的渴望,激发了人们对英雄人物的追忆与对现状的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蛇龙:象征混乱与邪恶。
- 犀象:象征力量与正义的缺失。
- 尸体:象征战争带来的悲剧。
- 泪水:象征哀痛与无奈。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诗歌的悲剧色彩,深刻反映了社会的苦难与人们的挣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男儿四方志”是指什么? A. 男子志向远大
B. 男子无所事事
C. 男子追求名利
答案:A -
“神禹一去蛇龙横”中,“蛇龙”象征着什么? A. 和平
B. 混乱与邪恶
C. 荣耀
答案:B -
诗中描绘的“千家万家闭门户”体现了怎样的社会状态? A. 和谐
B. 恐惧与绝望
C. 兴旺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行路难》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李白《行路难》:同样表达了行路的艰难,但更强调个人的孤独与奋斗。
- 杜甫《春望》:同样描写了战乱带来的苦难,但更侧重于对国家未来的担忧。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不同诗人对相似题材的不同感受与表达方式。骆成骧的作品更多体现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而李白则注重个人情感的宣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