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相思(闺怨)》

时间: 2025-01-25 18:04:23

马如飞。

归未归。

谁在河桥见别离。

修杨委地垂。

掩面啼。

人怎知。

桃李成阴莺哺儿。

闲行春尽时。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长相思(闺怨)
马如飞。归未归。
谁在河桥见别离。
修杨委地垂。掩面啼。
人怎知。桃李成阴莺哺儿。
闲行春尽时。

白话文翻译:

马儿飞奔,归来却未归;
谁在河桥上目送离别?
修长的杨柳垂下,遮掩面庞啼哭。
谁能知道我此刻的心情?桃李树下,鸟儿在哺育幼雏;
我闲逛在春天即将结束的时光。

注释:

字词注释:

  • 马如飞:形容马奔跑得非常快。
  • 归未归:指归来的时间尚未确定。
  • 河桥见别离:在河边的桥上目送离别之人。
  • 修杨:形容杨树高大修长。
  • 掩面啼:遮住脸庞哭泣。
  • 桃李成阴:桃树和李树枝繁叶茂,形成阴凉。
  • 莺哺儿:黄莺在喂养小鸟。
  • 闲行春尽时:在春天快结束时漫步。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桃李”象征着春天的生机与希望,同时也引申出离别时的伤感。桃李成阴的景象暗示着美好而又短暂的青春。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江苏常州人,北宋著名词人,善于词的创作,尤其在婉约风格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他的词作品被后人称为“清真词”。周邦彦在词中多描写闺怨、离愁与自然景物,情感细腻,意境深远。

创作背景:
《长相思(闺怨)》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和战乱频繁的时期,诗人常常借助自然景物抒发个人情感以及对社会变迁的感慨。此诗写的是闺怨,表达对爱人的思念与离别的痛苦,反映了当时女性在家庭与情感生活中的孤独与无奈。

诗歌鉴赏:

《长相思(闺怨)》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离别的悲伤,诗中的意象丰富而生动,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开头一句“马如飞”,生动地描绘了离别的紧迫感,马儿飞驰而过,似乎暗示着心中对归来的渴望与期待。接着“归未归”的疑问,加深了这种焦虑感,体现了思念的无奈与痛苦。

“谁在河桥见别离”则引入了离别的场景,河桥作为分离的象征,既有现实中的距离感,也营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修长的杨柳“委地垂”,犹如诗人低垂的情绪与心事,掩面啼哭更是直接传达了她的悲伤与无助。最后“人怎知”一问,透露出一种深深的孤独感,仿佛在诉说着内心的苦楚无人理解。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映射出内心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爱情的渴望与失落。诗中既有对春天美好景象的描绘,也有对离别、孤独的深刻反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得情感更加浓烈。通过这样的艺术手法,周邦彦成功地传达了闺怨之情,使作品具有了更深层次的审美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马如飞。归未归。:形容马的疾驰,暗示着期待归来的心情。
  • 谁在河桥见别离。:引入了离别场景,表达了对离别者的思念。
  • 修杨委地垂。掩面啼。:杨柳低垂,似乎映射出诗人的悲伤情绪,掩面哭泣更是直接表达了痛苦。
  • 人怎知。:内心的孤独与无奈,没人能理解她的心情。
  • 桃李成阴莺哺儿。:描绘了春天的生机与幸福,形成与离别的鲜明对比。
  • 闲行春尽时。:在春日即将结束的时刻,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情感的消逝。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马如飞”形象地表现了离别的急迫感。
  • 拟人:杨柳低垂、莺哺儿等描写赋予自然以情感,使其更具生动性。
  • 对仗:诗中上下句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离别的深切痛苦与思念之情,反映了女性在爱情中孤独无助的心境,以及对美好时光的怀念。通过自然意象的描写,诗人将个人的情感提升至普遍的人生哲理,揭示了时间流逝与人生无常的主题。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离别与归来的急迫。
  • 河桥:离别的场所,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 杨柳:代表着柔情与伤感,映射出诗人的情感状态。
  • 桃李:象征着春天的美好与生机,也暗示着时光的短暂。
  • :象征爱情与温暖,表达人生中的幸福瞬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马如飞”在诗中象征什么?
    A) 快速的离别
    B) 平静的生活
    C) 美好的回忆

  2. “掩面啼”表现了什么情感?
    A) 高兴
    B) 难过
    C) 无奈

  3. 诗中提到的“桃李成阴”有什么象征意义?
    A) 春天的生机
    B) 离别的痛苦
    C) 时光的流逝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纳兰性德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

诗词对比: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描写闺怨,但更加侧重于内心情感的细腻与复杂。
  • 纳兰性德《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同样表达了离别的痛苦,但更具豪情,情感更为奔放。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不同诗人在表达相似情感时所采用的不同艺术手法和情感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