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丑奴儿(大石梅花)
作者:周邦彦
肌肤绰约真仙子,来伴冰霜。洗尽铅黄。素面初无一点妆。
寻花不用持银烛,暗里闻香。零落池塘。分付余妍与寿阳。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一位美丽的女子,她的肌肤如同仙子般绰约,宛如冰霜般清冷。她洗去铅黄的妆容,素颜如初,没有一点妆饰。寻花时无需点燃银烛,暗处就能闻到花香。那零落的池塘边,似乎将剩余的美丽托付给了寿阳(即寿阳花)。
注释
字词注释
- 绰约:形容姿态优美,轻盈动人。
- 冰霜:形容女子的肌肤白皙如冰霜。
- 铅黄:指浓妆重抹的颜色。
- 素面:指未施粉黛的自然面貌。
- 银烛:古代用银制蜡烛,象征光明和美好。
- 零落:指花瓣凋零,形容美丽的消逝。
- 寿阳:一种花,象征青春和美丽。
典故解析
“冰霜”在古诗文中常用来比喻女子的美丽和清冷,具有超凡脱俗的意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周邦彦(1056年-1121年),字美成,号清真,南宋著名的词人、文学家。其作品以词风清新、婉约著称,尤其擅长描绘女性的美丽与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词创作于北宋末年,正值社会动荡时期。周邦彦通过描绘自然与美人的和谐,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隐含着对社会现实的感慨。
诗歌鉴赏
《丑奴儿(大石梅花)》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位绝世佳人的形象,展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美。词的开篇便以“肌肤绰约真仙子”引入,强调了女子的美丽与清冷,仿佛她是从天上降临的仙子,与冰霜相伴。通过“洗尽铅黄”一语,词人不仅表达了自然美的纯粹,同时也暗示了对繁华喧嚣的厌倦,倡导一种返璞归真的生活方式。
接下来的“寻花不用持银烛,暗里闻香”则展现了女子的优雅与从容,仿佛在漫游花丛中,无需外界的照亮,便能感受到花香的美好。这里的“银烛”象征着奢华,而词人选择用“暗里闻香”来表现一种内敛的美,突显了自然与真实的魅力。
最后的“零落池塘”意象则引人深思,似乎在提醒人们,尽管美丽会凋零,但它的存在是值得珍惜的。通过“分付余妍与寿阳”,词人不仅将美丽寄托于自然的花卉之中,也暗示了对美好事物的祝愿与留恋。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自然之美与人之美的完美结合,表现了词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人事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联:描绘女子的肌肤美丽,暗示她的超凡脱俗。
- 第二联:强调女子的自然美,展现她的优雅气质。
- 第三联:以花香作为意象,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第四联: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留恋与祝福。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女子比作“仙子”,强调其美貌。
- 拟人:暗里闻香,赋予花香以生命。
- 对仗:词句结构工整,增强了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词通过对女子美丽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与真实之美的向往,反映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仙子:象征着超凡脱俗的美。
- 冰霜:代表清冷与纯洁。
- 花香:象征自然之美与生命的气息。
- 池塘:暗含宁静与怀旧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词中“洗尽铅黄”意指: A. 施化妆
B. 去掉浓妆
C. 粉饰
D. 增加美丽 -
词中提到的“银烛”象征: A. 富贵
B. 贫穷
C. 自然
D. 幽暗 -
“零落池塘”暗示: A. 精致
B. 美丽的逝去
C. 繁华
D. 宁静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描绘女性之美,展现内心情感。
- 苏轼《水调歌头》:表达对自然与人事的感慨。
诗词对比
周邦彦与李清照的作品都强调了自然与人的和谐,但周邦彦更侧重于细腻的描写,而李清照则更多地表现出情感的激荡。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词三百首》
- 《周邦彦词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