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路花(仙吕)》

时间: 2025-01-10 22:40:57

金花落烬灯,银砾鸣窗雪。

夜深微漏断,行人绝。

风扉不定,竹圃琅玕折。

玉人新间阔。

著甚情悰,更当恁地时节。

无言欹枕,帐底流清血。

愁如春后絮,来相接。

知他那里,争信人心切。

除共天公说。

不成也还,似伊无个分别。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满路花(仙吕)
作者: 周邦彦〔宋代〕

金花落烬灯,银砾鸣窗雪。
夜深微漏断,行人绝。
风扉不定,竹圃琅玕折。
玉人新间阔。
著甚情悰,更当恁地时节。
无言欹枕,帐底流清血。
愁如春后絮,来相接。
知他那里,争信人心切。
除共天公说。
不成也还,似伊无个分别。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夜深人静时的景象:金色的花瓣落在烛光下,窗外的雪发出银色的声响。夜晚已深,几乎无法听见行人的脚步。风吹开门扉,竹林里的琅玕花也被折断。玉人(美人)与我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令人心中愁苦。此时此刻,我无言以对,躺在床上,帐下似乎流淌着冷清的血。愁绪如同春天后漫天飞舞的柳絮,随风而至。虽然我知道她在何处,但心中仍然担忧,难以相信她的心意。即便是向天公诉说这些烦恼,最终也无法改变我们的离别,仿佛她我之间本就没有什么分别。

注释:

  • 金花:指金色的花瓣,象征美好而脆弱的事物。
  • 银砾:指窗外雪的声音,形容雪落的清脆。
  • 琅玕:一种美丽的花,象征美好的事物。
  • 玉人:指美人,常用来形容心上人。
  • 情悰:指思念之情,愁苦的情感。
  • 流清血:形容心中愁苦,情感的流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周邦彦是宋代著名的词人,字美成,号清真,擅长填词,以抒情见长。他的词风细腻、婉约,常描绘个人的情感与自然景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满路花》创作于周邦彦的晚年,这一时期的社会环境较为动荡,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交织,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美好事物的追忆与对现实的感慨。

诗歌鉴赏:

《满路花》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夜晚的宁静与内心的孤寂。词中通过金色花瓣的落下与银色雪声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凄美的氛围。夜深人静,行人稀少,似乎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不断加大,心中的思念愈发显得无力。特别是“无言欹枕,帐底流清血”一句,形象地表现了情绪的压抑与痛苦,让人感受到一种难以言喻的愁苦。后半部分的“愁如春后絮,来相接”则将愁苦比作春天后柳絮飞舞的无奈,尽显对离别的无可奈何。全词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与内心情感的结合,展示了深厚的情感与细腻的感知,令人回味无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金花落烬灯:夜晚烛光微弱,金花瓣在烛火下缓缓落下,象征着美好事物的消逝。
  2. 银砾鸣窗雪:窗外的雪声清脆如银石,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3. 夜深微漏断,行人绝:夜已深,行人踪影已绝,暗示孤寂。
  4. 风扉不定,竹圃琅玕折:风吹动门扉,竹林中的花朵被折断,象征着美好的事物遭受破坏。
  5. 玉人新间阔:与心上人之间的距离渐渐拉远,感受到无形的隔阂。
  6. 著甚情悰,更当恁地时节:在这样的时节,愁苦的情感愈发深重。
  7. 无言欹枕,帐底流清血:无言以对,心中愁苦如同鲜血流淌。
  8. 愁如春后絮,来相接:愁苦如春后飞舞的柳絮,随风而来。
  9. 知他那里,争信人心切:虽然知道她在何处,但心中却难以信任。
  10. 除共天公说:即便向上天倾诉,也无法改变现状。
  11. 不成也还,似伊无个分别:即便无法成事,也似乎与她之间没有什么分别。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愁苦比作春后的柳絮,形象生动。
  • 拟人:自然景象与人物情感交织,赋予自然以情感。
  • 对仗:如“金花落烬灯,银砾鸣窗雪”,增强了词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词以离愁别绪为主题,表达了对心上人的思念和对现实无奈的感慨,展示了个人情感与自然环境的紧密联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金花:象征美好与脆弱。
  • 银砾:代表清脆的声音,营造氛围。
  • 琅玕:美好的事物,象征爱情。
  • 玉人:心上人,象征情感寄托。
  • 春后絮:象征无尽的愁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满路花》的作者是: A. 李白
    B. 周邦彦
    C. 苏轼
    D. 杜甫

  2. 诗中“夜深微漏断,行人绝”表达的情感是: A. 喜悦
    B. 孤独
    C. 富贵
    D. 平静

  3. “愁如春后絮”中的“春后絮”象征着: A. 美好
    B. 财富
    C. 无奈的愁苦
    D. 快乐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纳兰性德的《木兰花令》

诗词对比:

  • 周邦彦的《满路花》与李清照的《如梦令》,都表达了对爱情的思念与离愁,但周邦彦更多地借助自然景象描绘内心情感,而李清照则在细腻的情感描写上更为突出。两者在风格上互为映衬,共同展现了宋代词人的心理世界。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代诗词鉴赏指南》
  • 周邦彦相关研究文章与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