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部尚书致仕》
时间: 2025-01-22 06:58:3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刑部尚书致仕
作者:白居易
十五年来洛下居,道缘俗累两何如。
迷路心回因向佛,宦途事了是悬车。
全家遁世曾无闷,半俸资身亦有馀。
唯是名衔人不会,毗耶长者白尚书。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白居易在洛阳生活了十五年后的感慨。他反思自己因为世俗的因缘而受到的束缚,心中迷茫却因向佛而有所回归。宦途的烦恼已经结束,生活如同悬在空中的车一样无所依托。全家选择隐逸生活,内心无忧;即使只拿一半的薪水,生活也能过得富裕。惟独是名声和官职让他感到无奈,称呼他为“毗耶长者”的人并不知晓他内心的真实感受。
注释
- 洛下:指洛阳,唐代的都城,白居易在此生活多年。
- 道缘俗累:指因道德和世俗的牵绊,生活的困扰。
- 迷路心回:指在迷茫中重新找到内心的归属。
- 悬车:比喻一种无依无靠的状态。
- 全家遁世:指全家人选择隐居生活,不再参与世俗的纷争。
- 毗耶长者:可能是指佛教中的一位长者,暗指他内心的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政治家。他的诗歌以通俗易懂、内容丰富而著称,尤其擅长描写民生疾苦和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白居易致仕后,反映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反思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官员们普遍面临着职务的压力和道德的困境。
诗歌鉴赏
白居易的《刑部尚书致仕》是一首充满反思与感慨的诗。诗中的“十五年来洛下居”开篇直接引入了时间的维度,表明诗人对过去的回首与思考。随着对官场生活的描述,诗人表达了对世俗名利的厌倦。从“道缘俗累两何如”的疑问中,可以看出他对世俗牵绊的深感无奈和失落。
在“迷路心回因向佛”中,白居易通过向佛的隐喻,展示了他内心的渴望与追求。这种转变不仅是对人生的反思,也是对心灵的救赎。诗的最后两句更是揭示了白居易对名声的无奈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表现出他在官场与内心冲突中的无助。
整首诗通过简洁而富有哲理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官场及内心的深刻思考,体现了白居易一贯的关怀民生与人性的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十五年来洛下居:诗人自述在洛阳生活的时间,时间的流逝让他感到一丝惆怅。
- 道缘俗累两何如:感慨道德与世俗的牵绊,问其对生活的影响。
- 迷路心回因向佛:在迷失中,向佛寻求心灵的归宿。
- 宦途事了是悬车:宦海生涯结束,生活宛如悬空的车,失去归属感。
- 全家遁世曾无闷:选择隐居生活,全家人都感到轻松自在。
- 半俸资身亦有馀:即使工资减半,生活依旧富裕。
- 唯是名衔人不会:惟独名声与官职让人感到无奈与不解。
- 毗耶长者白尚书:以佛教长者自喻,表明内心的挣扎与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宦途比作“悬车”,形象地表达了无依无靠的生活状态。
- 对仗:如“迷路心回”和“宦途事了”,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 反问:通过“道缘俗累两何如”引发读者对世俗生活的思考。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白居易对官场的厌倦、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内心平静的追求,反映出他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佛:象征着内心的平静与智慧。
- 悬车:象征着迷茫与无依无靠。
- 隐居:象征着逃避世俗名利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刑部尚书致仕》的作者是谁? A. 杜甫
B. 李白
C. 白居易
D. 王维 -
诗中提到的“宦途”指的是什么? A. 个人生活
B. 官场生活
C. 隐居生活
D. 农田生活 -
诗中“迷路心回因向佛”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佛教的怀疑
B. 对内心归宿的追求
C. 对世俗的无奈
D. 对家人的思念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登高》:同样表现对人生的感慨与思索。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展现白居易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
诗词对比:
- 对比白居易的《刑部尚书致仕》与李白的《将进酒》,可以看到两位诗人对人生的不同态度:白居易更注重内心的宁静与隐逸,而李白则强调豪情与饮酒的快意。两者在风格和情感基调上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白居易全集》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