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送李二十常侍赴镇浙东》

时间: 2025-04-27 08:12:42

靖安客舍花枝下,共脱青衫典浊醪。

今日洛桥还醉别,

金杯翻污麒麟袍。

喧阗夙驾君脂辖,酩酊离筵我藉糟。

好去商山紫芝伴,珊瑚鞭动马头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醉送李二十常侍赴镇浙东
白居易 〔唐代〕
靖安客舍花枝下,共脱青衫典浊醪。
今日洛桥还醉别,金杯翻污麒麟袍。
喧阗夙驾君脂辖,酩酊离筵我藉糟。
好去商山紫芝伴,珊瑚鞭动马头高。


白话文翻译

在靖安的客舍花下,我们一起脱去青衫,畅饮浊酒。
今天在洛桥我们又要醉别,金杯洒落污了麒麟袍。
喧闹的车马声中,君王的脂辖(车驾)已然启程,
我在醉酒的离宴上,借着酒糟作陪。
希望你去商山能与紫芝为伴,
珊瑚鞭子轻轻一挥,马头昂首高飞。


注释

  • 靖安:地名,指靖安客舍,白居易曾在此地停留。
  • 青衫:指文人所穿的长衫,象征士人身份。
  • 浊醪:指浑浊的酒。
  • 洛桥:指洛阳的桥,可能是离别的地点。
  • 金杯:象征豪饮的器具。
  • 麒麟袍:古代贵族或文人的服饰,象征着高贵。
  • 夙驾:早晨出发的车马。
  • 脂辖:古代车驾的装饰,代表权贵和地位。
  • 商山:山名,古代传说中有紫芝生长,象征吉祥。
  • 珊瑚鞭:象征贵重和身份的马鞭。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以其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深刻的社会关怀著称。他的作品涵盖了政治、社会、生活等多个方面,尤其以《琵琶行》和《长恨歌》最为人知。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白居易任浙东盐官常侍期间,李二十(李白)赴镇浙东,诗人以酒送别,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与祝福,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交饮宴的风俗。


诗歌鉴赏

《醉送李二十常侍赴镇浙东》是一首描写送别的诗,诗中充满了豪情与惆怅。白居易以“靖安客舍花枝下”开篇,描绘了一个温暖而又美丽的送别场景,仿佛在花下的饮酒使得这一刻的离别更加令人难忘。诗的前半部分通过饮酒、脱衣等细节描绘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然而在“今日洛桥还醉别”一句中,离别的悲伤开始显露,金杯翻洒污了麒麟袍,象征着美好的回忆与即将到来的分别的无奈。

诗的后半部分则充满了对未来的祝福与美好的期待,“好去商山紫芝伴”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前程的美好期望,商山寓意着吉祥与美好,紫芝则是高洁的象征。整首诗通过欢饮与离别、现实与希望之间的对比,展现了人生的无常与友情的珍贵。白居易以其简练而生动的语言,巧妙地将送别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读后令人感慨万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靖安客舍花枝下:描绘了一个温馨的环境,暗示诗人与友人即将分别。
  2. 共脱青衫典浊醪:共同饮酒,象征着友谊的深厚。
  3. 今日洛桥还醉别:在洛桥再次醉别,表明即将离开的无奈。
  4. 金杯翻污麒麟袍:饮酒后洒落,暗示美好时光的流逝。
  5. 喧阗夙驾君脂辖:车马喧闹,暗示李二十即将启程。
  6. 酩酊离筵我藉糟:我在醉酒的宴席上,表达了自己的孤独。
  7. 好去商山紫芝伴:祝福李二十在商山能有好的机遇。
  8. 珊瑚鞭动马头高:象征着李二十的未来光明,前途似锦。

修辞手法

  • 对比:欢乐的饮酒与即将到来的离别形成鲜明对比。
  • 象征:金杯、麒麟袍、紫芝等象征高贵、美好、吉祥的意象,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 拟人:车马的喧闹仿佛在催促离别,增加了情感的紧迫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主要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与美好祝福,展现了离别时的复杂情感。诗人通过欢饮和祝福的方式,体现了友情的珍贵和对未来的期待。


意象分析

  • 花枝:象征美好的时光与友谊的绽放。
  • 青衫:代表文人身份,体现诗人的文化背景。
  • 金杯:象征豪饮与欢庆,反映当时社交文化。
  • 麒麟袍:象征高贵,表达对友人的尊重。
  • 商山与紫芝:象征美好的未来与吉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靖安客舍”指的是什么地方?

    • A. 酒店
    • B. 客栈
    • C. 茶馆
    • D. 酒楼
  2. “金杯翻污麒麟袍”中“翻污”是什么意思?

    • A. 倒掉
    • B. 弄脏
    • C. 摔倒
    • D. 打翻
  3. 诗中提到的“商山紫芝”象征着什么?

    • A. 友情
    • B. 未来的希望
    • C. 离别的伤感
    • D. 酒的美好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王勃
  • 《赋得古原草送别》 - 白居易

诗词对比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同样表达离别的情感,侧重于自然与生命的循环,情感上更为沉重。
  •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表达友谊与离别,感情更为激昂。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白居易诗文集》
  • 《中国古典诗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