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天乐 梅庐花下送潘原白之蓟门友人之彭城》
时间: 2025-02-04 15:46:4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齐天乐 梅庐花下送潘原白之蓟门友人之彭城》
作者:陈维崧
笛声楼上飘来细,又了一年梅事。
有客花前,作装缚裤,遥羡五陵佳气。
昭王养士。筑百尺金台,凭空飞起。
今日游燕,问谁买骏有如此。
彭城有人并舸,叹萧条徐沛,沙淘浪洗。
长短亭边,浅深杯送,一样故人千里。
清明上巳。算总是来朝,住为佳耳。
欲浣离愁,倩半江春水。
白话文翻译
楼上的笛声细腻悠扬,又是一年梅花盛开的时节。
有客在花前,整理衣裳,羡慕那五陵的美好气象。
昭王曾经养士,筑起百尺金台,仿佛要凭空飞起。
今天游燕,问谁能买到这样的骏马?
彭城有人同舟,叹息那萧条的徐沛,沙滩上的浪潮一浪接一浪。
在长短亭边,举杯送别,都是老朋友千里之外。
清明节的上巳,算来都是来日,住在这里是多么美好。
想要洗去离愁,恳求半江的春水。
注释
- 笛声: 指吹奏笛子的声音,通常与优美的景致相伴。
- 梅事: 指梅花的盛开及相关活动。
- 五陵佳气: 五陵是古代名士之地,佳气指美好的气氛。
- 昭王: 指周昭王,历史上有名的贤王。
- 百尺金台: 比喻高大的台阶,象征权势与荣耀。
- 游燕: 指燕子,象征春天的到来。
- 彭城: 今江苏徐州,历史文化名城。
- 清明上巳: 清明节和上巳节,都是古代重要节日。
- 欲浣离愁: 希望用水洗去离别的忧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维崧(约1620年-约1680年),字子澄,号梅庐,清代词人,擅长词,尤其以“花间派”著称。其作品多描写离愁别绪和自然景色,情感细腻,意境深远。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清代,正值春天,梅花盛开之际,诗人送别友人至彭城,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与祝福。在特定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下,诗中流露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及对友谊的重视。
诗歌鉴赏
本诗的意境优美,情感真挚,描绘了春天梅花盛开的美好景象,并通过送别友人的场景,表达了对离别的惆怅和对未来的期待。开头的笛声引入了温暖的氛围,仿佛在提醒人们珍惜眼前的美好。接着,通过描写客人整理衣裳和羡慕五陵佳气,彰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羁绊。而昭王养士的典故则暗示了历史的悠久与文化的深厚,令人感慨万千。
随着诗歌的深入,诗人对友人的送别愈发显得沉重,彭城的萧条与徐沛的潮水形成鲜明对比,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在长短亭边,诗人举杯送别,尽管千里之遥,但真挚的友谊依然能够跨越时空。最后,清明上巳节的提及更是将诗人的思绪引向对往昔的追忆和对未来的期盼,渴望用春水洗去内心的离愁,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感悟。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笛声楼上飘来细,又了一年梅事: 表达春天的到来与人们对梅花的期待。
- 有客花前,作装缚裤,遥羡五陵佳气: 描绘客人在花前整理衣裳,展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昭王养士,筑百尺金台,凭空飞起: 通过历史典故,传达对理想与壮志的追求。
- 今日游燕,问谁买骏有如此: 表达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和追求。
- 彭城有人并舸,叹萧条徐沛,沙淘浪洗: 描绘送别的场景,反映出心中的惆怅。
- 长短亭边,浅深杯送,一样故人千里: 表现出对友人深厚的情谊。
- 清明上巳,算总是来朝,住为佳耳: 体现出对未来的期待和对故人情谊的珍惜。
- 欲浣离愁,倩半江春水: 以水象征情感的洗涤,表达对离别愁苦的渴望。
-
修辞手法
- 比喻: “百尺金台”,象征理想与抱负的高度。
- 拟人: “笛声楼上飘来细”,赋予声音以生命,增加了诗的动感。
- 对仗: “长短亭边,浅深杯送”,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
本诗通过描写春天的梅花和送别的场景,表达了对友谊的珍惜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流露出对离愁的深切感悟,展示了人们在岁月流逝中对情感的执着与追求。
意象分析
- 梅花: 象征坚韧与高洁,是春天的象征,代表着希望与新生。
- 笛声: 代表着柔和与美好,营造出温暖的氛围。
- 长短亭: 象征着人生的起伏和不同的人生阶段。
- 春水: 代表着流动的时间与情感的洗涤,象征着希望与重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笛声”位于哪里?
A. 花前
B. 楼上
C. 亭边
D. 江边 -
“清明上巳”指的是什么?
A. 春天的开始
B. 传统节日
C. 友人的生日
D. 离别的日子 -
诗中提到的“彭城”指的是哪个地方?
A. 江苏徐州
B. 北京
C. 南京
D. 杭州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夜洛城闻笛》 - 李白
- 《送友人》 - 王维
- 《西江月·夜行黄河》 - 辛弃疾
诗词对比
- 比较陈维崧的《齐天乐》与王维的《送友人》,两者都表达了送别的情感,但王维更注重自然景色的描写,而陈维崧则更加注重情感的细腻表达。
参考资料
- 《清代词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诗词大观》
- 《诗词的意象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