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黄尊师》

时间: 2025-01-10 22:38:29

结茅种杏在云端,扫雪焚香宿石坛。

灵祇不许世人到,忽作雷风登岭难。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黄尊师

作者:韦应物(唐代)

结茅种杏在云端,
扫雪焚香宿石坛。
灵祇不许世人到,
忽作雷风登岭难。


白话文翻译

在云端搭建草屋,种植着杏树;
扫去积雪,点燃香火,在石坛上过夜。
神灵不允许世人靠近,
突然雷声和风暴,让登山变得艰难。


注释

字词注释

  • 结茅:用茅草搭建房屋。
  • 种杏:种植杏树。
  • 扫雪:清扫积雪。
  • 焚香:点燃香火,表示对神灵的敬仰。
  • 灵祇:指神灵或神明。
  • 岭难:在山岭上行走变得困难。

典故解析

  • 灵祇:在古代文化中,灵祇是指神明或鬼神,常常与人间的事务有所关联。此句反映了人与神灵之间的隔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韦应物,字子云,唐代诗人,生于公元737年,卒于公元792年。他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作品清新自然,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韦应物身处云端之地,表达了他对自然与神灵的敬畏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


诗歌鉴赏

《寄黄尊师》是一首充满哲思的诗作,韦应物通过描绘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表达了人与自然、人与神灵之间的复杂关系。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诗人所处的环境,"云端"与"石坛"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既展现了高远的理想,又体现了人类的渺小与脆弱。

在"灵祇不许世人到"这一句中,诗人将人类与神灵之间的隔阂表现得淋漓尽致,似乎在暗示人类在自然与神灵面前的无力感。而最后一句的"忽作雷风登岭难",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无奈,雷风的突如其来,使得人们在自然面前的脆弱与无助显露无遗。

整首诗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人类命运的思考。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哲理,韦应物让读者感受到一种超越时空的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结茅种杏在云端:描绘了诗人生活的环境,云端的茅屋象征着一种理想的隐居生活。
  • 扫雪焚香宿石坛:展现了诗人敬畏自然与神灵的态度,扫雪与焚香两者结合,体现了对环境的尊重。
  • 灵祇不许世人到:表现了人与神明之间的隔阂,暗示世人的渺小与无权。
  • 忽作雷风登岭难:通过雷风的突如其来,表现出自然的不可预测与人类的脆弱。

修辞手法

  • 比喻:云端象征理想、超凡脱俗的状态。
  • 对仗:前两句与后两句形成鲜明对比,增强诗的节奏感。
  • 象征:杏树象征着生命与希望,而灵祇则代表着神秘与无形的力量。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与神灵的敬畏,同时也反映了人类在自然力量面前的无力与渺小,传达了一种超然的哲学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云端:象征理想与超脱。
  • 杏树:象征生命与希望。
  • 石坛:象征祭祀与神秘。
  • 雷风:象征自然的不可控。

文化内涵

这些意象反映了古代文人对自然的崇尚与尊重,同时也表现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灵祇”指的是什么? A. 人类
    B. 神灵
    C. 动物
    D. 自然

  2. 诗人扫雪焚香的目的是? A. 祭祀神灵
    B. 清理环境
    C. 休息
    D. 种植杏树

  3. “结茅种杏在云端”表达了什么样的意境? A. 生活的富足
    B. 追求隐逸的理想
    C. 对现实的逃避
    D. 对城市的向往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韦应物与王维同为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自然的美,但更侧重于宁静与和谐,而韦应物则在此基础上增添了对神灵的思考与人类的渺小感,展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与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韦应物诗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