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郊期涤武不至,书示》

时间: 2025-01-10 22:52:28

山高鸣过雨,涧树落残花。

非关春不待,当由期自赊。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西郊期涤武不至,书示
韦应物

山高鸣过雨,涧树落残花。
非关春不待,当由期自赊。

白话文翻译:

在西郊约定与涤武相见,但他未能如期而至,我在此写信告知。
山上的雨声渐渐消散,山涧中的树木也落下了残花。
这并不是因为春天不再等待,而是因为约定的时间已经被推迟。

注释:

字词注释:

  1. 涤武:人名,韦应物的朋友。
  2. 鸣过雨:指山间的雨声仍在回响。
  3. 涧树:指山涧中的树木。
  4. 残花:指凋零的花朵。
  5. 非关:并不是。
  6. 自赊:自己拖延。

典故解析:
此诗没有明显的典故,但“春不待”暗指自然界的规律,春天不会因为人的约定而停止。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韦应物(737年-792年),字子云,号长洲,唐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尤其擅长描绘自然景象和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韦应物与友人涤武未能如期相见之际,表达了对友人到来的期盼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它反映了唐代文人对友谊的重视以及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开头“山高鸣过雨,涧树落残花”描绘了雨后山间的宁静与清新,雨声回荡在高山上,而山涧中树木的残花则象征着时间的无情与流逝。诗人通过自然的变化,巧妙地映射出内心的情感与思虑。

“非关春不待,当由期自赊”一句,表明了诗人的哲思。春天的到来与逝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尽管诗人希望与友人相聚,但缘分与时间的安排却让这一切变得遥不可及。这里展现了诗人对命运的无奈与对友谊的深厚情感,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

整首诗情景交融,意境深远,透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体现了韦应物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和哲学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山高鸣过雨:描写雨后山间的景象,山高而清,雨声在山间回响,给人一种清新而宁静的感觉。
  2. 涧树落残花:涧边的树木已经开始凋落了花瓣,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脆弱。
  3. 非关春不待:强调春天的到来不因个人的意愿而改变,传达出一种无奈。
  4. 当由期自赊:指的是自己推迟了与友人相见的约定,表现出对时间的思考与感慨。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雨声比作一种自然的回响,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 对仗:诗中“山高鸣过雨,涧树落残花”展现了对仗的美感。
  • 拟人:将春天赋予了某种意志,强调其不受人控制的特性。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友谊的珍视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诗人借助自然景象表达内心的孤独与思念,同时也反映出对人生无常的哲学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象征高远与清新,代表着自然的伟大。
  2. :象征着洗涤与清新,带来生机和希望。
  3. 涧树:象征生命的脆弱与不确定性。
  4. 残花: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韦应物的“西郊期涤武不至”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高兴
    B. 失落
    C. 愤怒
    D. 疲惫

  2. 诗中提到的“山高鸣过雨”指的是什么?
    A. 山的高大
    B. 雨声的回响
    C. 树木的生长
    D. 溪水的流动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1.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2. 孟浩然的《春晓》

诗词对比:
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相比,两首诗都描绘了自然景象,但韦应物的诗更强调个人情感与思考,而王之涣则表现了壮丽的景色与人们的豪情。两者在主题和情感的表达上各具特色,体现了唐诗的丰富多样性。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韦应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