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起》

时间: 2025-01-26 00:21:45

窗明惊起倒裳衣,铃索频摇定怪迟。

即入簿书丛里去,少留欹枕听黄鹂。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窗明惊起倒裳衣,铃索频摇定怪迟。即入簿书丛里去,少留欹枕听黄鹂。

白话文翻译

清晨的窗户明亮,惊醒了我,我慌忙穿好衣服。铃索在风中频频摇动,感觉到有些迟疑。我只好走进书籍堆里,稍微躺下,倾耳聆听那黄鹂的歌声。

注释

  • 窗明:窗户明亮,表示早晨阳光照进来。
  • 惊起:惊醒,形容突然被吵醒。
  • 倒裳衣:形容衣服穿得不整齐。
  • 铃索:铃铛与绳索,可能指窗外的风铃。
  • 怪迟:感觉到有些迟疑或不安。
  • 簿书:书籍,特别是薄的书。
  • 欹枕:侧着头枕着,形容休息的姿态。
  • 黄鹂:一种鸟,常用来比喻美丽动听的歌声。

典故解析

诗中没有明显的典故,但提到的“黄鹂”在古诗词中常常用来象征春天的到来和生命的活力,寓意着希望和美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范成大(1126年-1193年),字君贞,号石湖居士,南宋诗人,出生于江苏,擅长山水田园诗,作品清新脱俗,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晓起》创作于南宋,正值社会动荡、民族危机的时期,诗人借描写清晨的宁静与自然之美,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诗歌鉴赏

《晓起》通过描绘清晨的场景,展现了诗人从睡梦中醒来的瞬间,流露出一种慵懒而又宁静的情感。诗的开头“窗明惊起倒裳衣”,描绘了早晨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的温暖,令人感到一种清新与舒适,但同时又带来了一丝慌乱,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接着“铃索频摇定怪迟”,铃声的摇动给人一种时光流逝的感觉,似乎在催促着人们要赶快进入生活的节奏中。最后两句“即入簿书丛里去,少留欹枕听黄鹂”,诗人选择进入书房,沉浸在书本的世界中,听着黄鹂的歌声,展现了他对知识的渴求和对自然的热爱。

整首诗以清晨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写,传达出一种对生活的感悟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反映了诗人淡泊明志、追求精神世界的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窗明惊起倒裳衣:窗明亮,惊醒了我,衣服因匆忙穿着而不整齐,显示出诗人清晨的慌乱。
  • 铃索频摇定怪迟:铃声在风中摇晃,给人一种迟疑的感觉,暗示着生活的节奏与不安。
  • 即入簿书丛里去:诗人选择进入书房,象征着对知识的追求。
  • 少留欹枕听黄鹂:稍微躺下,倾耳聆听黄鹂的歌声,表达了对自然的向往和对生活的享受。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黄鹂的歌声与美好生活联系在一起。
  • 拟人:铃索的摇动给人以情感的表达,仿佛在诉说时光的流逝。
  • 对仗:前两句与后两句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清晨宁静与生活节奏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知识的热爱和对内心安宁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窗明:象征光明与希望。
  • 铃索: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活的节奏。
  • 簿书:象征知识与学习。
  • 黄鹂:象征自然的美好与生活的乐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窗明惊起倒裳衣”中的“惊起”意为: A. 慢慢醒来
    B. 突然醒来
    C. 继续睡觉
    答案:B

  2. 诗中提到的“黄鹂”象征: A. 书籍
    B. 美好生活
    C. 时间流逝
    答案:B

  3. 诗人选择进入书房的原因是: A. 喜欢安静
    B. 追求知识
    C. 想吃东西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鸟鸣涧》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可以将《晓起》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进行对比。两首诗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但《晓起》更侧重于内心的宁静与生活的细腻感受,而《送元二使安西》则表现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与壮志未酬的情怀。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范成大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