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下大路峡》

时间: 2025-01-11 16:22:57

高秋明远水,水上见人家。

津树迎船下,村烟带浦斜。

野童樵曲岸,江女浣晴沙。

便觉乡园好,何须泛海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高秋明远水,水上见人家。
津树迎船下,村烟带浦斜。
野童樵曲岸,江女浣晴沙。
便觉乡园好,何须泛海槎。

白话文翻译:

在高秋的明亮水面上,远处可以看到人家的身影。
渡口的树木迎接着船只靠岸,村庄的烟雾在河岸上斜斜地飘荡。
野外的孩子在岸边收集柴火,江边的姑娘在晴朗的沙滩上洗衣服。
这时我才感到乡村是如此美好,何必去泛舟大海呢?

注释:

  • 高秋:指深秋,季节的名称。
  • 明远水:明亮而又远广的水面。
  • 津树:渡口的树木,表示靠近水边。
  • 村烟:村庄升起的烟雾,常用来描绘宁静的乡村景象。
  • :砍柴,表示农村生活的场景。
  • 江女:河边的女子,通常指在河边洗衣的女性。
  • :洗涤,清洗的意思。
  • 泛海槎:泛舟大海,指在海上漂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区大枢(约1545-1625),明代诗人,字仲明,号白华,江苏人。他以诗歌和散文闻名,作品多描写乡村田园生活,反映对自然和人性的深刻理解。

创作背景:

《舟下大路峡》创作于明代,反映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依恋和对自然美的向往。在那个时代,许多文人都向往田园生活,逃避城市的喧嚣与繁杂,诗中描绘的景象恰好体现了这一思想。

诗歌鉴赏:

《舟下大路峡》是一首描绘秋日乡村美景的诗作,诗人借助自然景物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向往。首句“高秋明远水”,便将读者带入一个清新明亮的秋日水面,水面上波光粼粼,仿佛是金色的镜子,映射出人家的轮廓,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接下来的“津树迎船下,村烟带浦斜”,描绘了渡口的景象,树木迎接着归来的船只,村庄的烟雾轻柔地飘荡在水面上,画面宁静而和谐。

诗中出现的“野童樵曲岸,江女浣晴沙”,生动描绘了乡村日常生活的场景,孩子们在岸边玩耍,姑娘们在沙滩上洗衣,展现了乡村生活的生气与活力。最后一句“便觉乡园好,何须泛海槎”,更是点明了全诗的主题,诗人通过对乡村美好的描绘,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故乡的依恋,认为乡村生活才是最理想的生活状态。

整首诗情景交融,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深切思考,具有强烈的乡愁情感和自然美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高秋明远水:描绘了高秋季节,水面明亮而辽阔,象征着清澈与宁静。
  • 水上见人家:在水面上可以看到人家的影子,暗示着生活的气息与温暖。
  • 津树迎船下:渡口的树木仿佛在迎接归来的船只,体现出乡土的亲切感。
  • 村烟带浦斜:村庄的烟雾轻轻飘荡,展现出一种安静而温馨的乡村生活。
  • 野童樵曲岸:孩子们在岸边收集柴火,体现了农村生活的朴实和乐趣。
  • 江女浣晴沙:江边的姑娘在阳光下洗衣,描绘了劳动的美丽与生活的生动。
  • 便觉乡园好:在欣赏乡村美景的同时,诗人感受到乡园的美好。
  • 何须泛海槎:认为没有必要去海上漂流,乡村的生活更为理想。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乡村生活比作美好,突显诗人的情感。
  • 对仗:如“津树迎船下,村烟带浦斜”,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感。
  • 拟人:将树木拟人化,使其像是在迎接船只,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乡村宁静美好的向往,反映了诗人对自然和故乡的深情眷恋,强调了乡村生活的优越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高秋:象征着清新与成熟,暗示时间的流逝。
  • :代表着生命与流动,具有包容和滋养的象征。
  • 村烟:象征着温暖与人情,体现乡土的气息。
  • 江女:象征着劳动与美,表现女性的柔美与坚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高秋明远水”描绘了哪个季节的景象?

    • A. 春季
    • B. 夏季
    • C. 秋季
    • D. 冬季
  2. 诗中提到的“江女”在做什么?

    • A. 采花
    • B. 洗衣
    • C. 钓鱼
    • D. 织布
  3.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向往海洋
    • B. 对乡村的热爱
    • C. 对城市的渴望
    • D. 对过去的怀念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维《山居秋暝》
  • 陶渊明《饮酒》

诗词对比:

  1.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田园生活的宁静,展现了自然与人和谐的关系。
  2. 陶渊明《饮酒》:表达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两者都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的热爱。

这些作品都在不同的背景下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乡村生活的珍视,体现了中国古典诗词中浓厚的自然情怀和人文关怀。

参考资料:

  • 《明代文学史》
  • 《古诗词鉴赏与解析》
  • 《区大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