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马革盛尸每恨迟,西山饿踣更何辞。
姓名不到中兴历,付与皇天后土知。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战死者的哀悼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诗中提到的“马革盛尸”指的是战死的士兵,诗人对这些死去的英灵感到无比惋惜,心中充满了怨恨,恨不得他们能早一点得到应有的安息。而“西山饿踣”则暗示了国家的危机,诗人无力申辩,心中充满了无奈和不甘。最后一句提到的“姓名不到中兴历”,表达了对国家兴亡的关注,虽然自己无力改变,但希望上天和大地能够知道他们的牺牲。
注释:
- 马革:古时指用马革包裹尸体,象征战死士兵。
- 盛尸:装盛尸体,这里指的是战死的士兵。
- 恨迟:对战死者得到安息的时间感到恨不得更快。
- 西山:指的是西方的山,可能象征着战场或敌国。
- 饿踣:意为饥饿和倒下,形容国家的困境。
- 姓名不到:指士兵的名字未能被记载在历史上。
- 中兴:指国家的复兴与兴盛。
- 皇天后土:上天和大地,象征着自然和神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何宏中,字子瑶,号文渊,南宋时期的诗人,因其作品多反映当时的社会动荡与个人情感,风格深沉而忧国忧民。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国家多难之时,边疆战乱频繁,诗人通过此诗表达对战死士兵的哀悼以及对国家未来的深深忧虑。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深刻的情感,展现了战士的悲壮与诗人对国家的忧虑。首句“马革盛尸每恨迟”通过“马革”这一意象,生动地描绘了战士的英勇和死亡的悲惨。诗人对这些无辜牺牲者的痛心之情,流露无遗,表达了对时局的无奈与愤懑。接下来的“西山饿踣更何辞”则映射了国家的困境,西山象征着敌人和战场,饥饿与倒下不仅仅是士兵的命运,也象征着整个国家的危机。
在第三句“姓名不到中兴历”中,诗人感叹战士的牺牲未能被历史铭记,表现出对历史的无奈与对忠勇之士的悲痛。最后一句“付与皇天后土知”则是对神灵的呼唤,恳求上天和大地能够铭记这些牺牲者的英名,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公正的渴望。
整首诗在情感的表达上真切而沉重,既有个人的感伤,又有对国家和历史的深切关注,显示了诗人在国家危亡时刻的忧国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马革盛尸每恨迟:诗人感叹战士的尸体被马革包裹,迟迟不能安息,表达了对战斗的痛苦和对士兵的惋惜。
- 西山饿踣更何辞:西山象征着敌人和战场,战士因饥饿而倒下,诗人对此无言以对,显露出无奈的情绪。
- 姓名不到中兴历:战士的名字未能被历史记录,对忠魂的遗忘感到痛心。
- 付与皇天后土知:希望上天和大地能够记住这些牺牲者,展现了对英雄的敬仰与对历史的期待。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马革”比喻战士的牺牲,形象生动。
- 对仗:全诗句式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象征:西山、皇天后土等意象,象征着战争、历史与命运。
主题思想: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战士的悼念与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反映出在国家危难时刻,诗人强烈的忧国情怀和历史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马革:象征战士的英勇与牺牲。
- 西山:象征敌人和战场,隐含着对战乱的深切忧虑。
- 饿踣:象征国家的衰败和士兵的无奈。
- 皇天后土:象征自然与神明,寄托了诗人的希望与期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马革盛尸”中的“马革”指的是什么? A. 战士
B. 纪念
C. 屍体的包裹 -
诗中提到的“西山”象征什么? A. 和平
B. 战场与敌人
C. 自然景观 -
“姓名不到中兴历”体现了诗人对什么的感慨? A. 自己的成就
B. 战士的遗忘
C. 国家繁荣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何宏中的《述怀》更侧重于对战士个人牺牲的感慨,而杜甫则更关注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苦难。两者在情感表达上都有深沉的忧虑,但侧重点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古典诗词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