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韦曲
作者: 范育 〔宋代〕
竹巷松门堆白沙。
老农犹指相君家。
林塘卜筑今谁问,
谱牒名流空自嗟。
万簇晴山开玉案,
一溪春水满晴沙。
白话文翻译
在竹林小巷和松树门口,堆积着白色沙土。
老农还在指着相君的家。
如今在林塘边建房的人又有谁在问津呢?
那些谱牒上的名流,只能空自叹息。
万千花丛在晴天里如玉石般绽放,
一条溪水满是春天的气息,流淌在阳光照耀的沙滩上。
注释
- 竹巷:指竹林的小巷,隐喻清幽之地。
- 松门:指松树环绕的门口,象征宁静的环境。
- 老农:年长的农民,代表传统与乡土情。
- 相君:这里指的是某位名士或地方官员。
- 林塘:指林边的池塘,象征自然环境。
- 谱牒:家谱,记录家族世系的书籍。
- 名流:著名的人士或学者,通常指有名望的人。
- 万簇晴山:形容山上的花朵盛开,色彩斑斓。
- 玉案:比喻洁白美丽的景象。
- 一溪春水:春天的溪水,象征生机与活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范育,字子游,号竹隐,南宋时期的诗人,擅长山水诗,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及乡村生活,常蕴含对人情世故的思考。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富有生活气息,常常流露出隐逸之情。
创作背景
《韦曲》写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变迁和士人地位的动荡,诗人通过描绘自然与人情,表达了对传统乡土的怀念和对当下世态的感慨。在诗中,诗人观察到乡村生活的宁静与和谐美好,却又隐隐感受到名流的空虚与无奈。
诗歌鉴赏
《韦曲》是一首典型的山水田园诗,展现了诗人对乡土的深厚情感与对世态的思索。首联“竹巷松门堆白沙”,以自然景物入手,描绘出一幅静谧的乡村画面,竹与松的结合,象征着清幽与坚韧,给人以宁静之感。接下来的“老农犹指相君家”,将视线转向人,老农的存在不仅是对乡土生活的承载,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林塘卜筑今谁问”,诗人反思现代人对于乡村的冷漠,表面上看似繁华的社会,却少有人关心这些自然与人文的结合。而“谱牒名流空自嗟”,则进一步引入对名流的思考,名流虽身居高位,却失去了与土地的联系,反映出一种对世俗名利的无奈与批判。
最后两句“万簇晴山开玉案,一溪春水满晴沙”,在诗的结尾,诗人重新回归自然,描绘出一幅生机盎然的画面,春水流淌,花开满山,似乎在呼唤人们回归自然,珍视那份质朴与真实。
整首诗以清雅的语言和自然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与对社会现象的反思,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竹巷松门堆白沙:描绘了一个安静的乡村环境,竹子和松树形成的小巷与门口,给人一种宁静、清新的感觉。
- 老农犹指相君家:老农依然在指着某位名士的家,体现了对传统人情的留恋。
- 林塘卜筑今谁问:对乡土建设的冷漠,表现出对现代人不闻问津的失落感。
- 谱牒名流空自嗟:名流的空虚与无奈,虽然有名望,却与土地无缘。
- 万簇晴山开玉案:春天的山花绽放,表现出生命的美丽与自然的富饶。
- 一溪春水满晴沙:溪水流淌,阳光下的沙滩显得生机勃勃,呼应了生命的活力。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万簇晴山开玉案”,用“玉案”比喻山上的花朵,衬托出美丽与珍贵。
- 对仗:整首诗中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通过自然意象表现人情与社会的关系,形成鲜明的对比。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乡村生活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当代社会的思考,倡导人们珍惜与自然的联系,回归质朴与真实的生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竹:象征清雅、宁静。
- 松:象征坚贞、长青。
- 老农:象征传统与朴实。
- 晴山:象征美丽与生机。
- 春水:象征生命与希望。
这些意象不仅描绘了自然的美,同时也承载了丰富的人文情感,体现出诗人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老农”指的是:
- A. 年轻的农民
- B. 年长的农民
- C. 一位名士
- D. 一位诗人
-
“谱牒名流空自嗟”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名流的羡慕
- B. 对名流的讽刺
- C. 对名流的尊重
- D. 对名流的赞美
-
该诗的主题思想主要是:
- A. 对名利的追求
- B. 对自然的热爱与反思
- C. 对城市生活的向往
- D. 对历史的怀念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维《山居秋暝》
- 陶渊明《归园田居》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田园风光,表达对自然生活的向往。王维的作品更侧重于心灵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
- 杜甫《春望》:则在自然描写中融入了对动荡社会的关怀,表现出更为复杂的情感。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虽然同为山水田园诗,但各位诗人在表达情感和描绘意象上有各自的特色与风格。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诗歌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