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十五日菊》

时间: 2025-01-11 15:43:42

秋香多日閟英华,霜脱离离抱砌斜。

趁节不随时俗眼,近冬真是岁寒花。

摛辞旧入骚人笔,载酒谁寻醉令家。

曾读南华齐物论,均无迟速可惊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次韵十五日菊
丁宝臣 〔宋代〕
秋香多日閟英华,霜脱离离抱砌斜。
趁节不随时俗眼,近冬真是岁寒花。
摛辞旧入骚人笔,载酒谁寻醉令家。
曾读南华齐物论,均无迟速可惊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秋天的菊花。在这多日的秋香中,菊花在霜中绽放,斜斜地依偎在墙边。尽管时节不合,仍然不被世俗所左右,而在冬季来临之际,菊花却依然绽放,象征着岁寒的坚韧。诗人借用古人的词句,饮酒作乐却无人来陪伴。曾读《南华经》中齐物论,意识到世间万物的速度与缓慢皆不值得惊叹。

注释:

  • :闭合、隐藏。
  • 英华:指菊花的花朵。
  • 离离:形容菊花的姿态,松散、柔美。
  • 趁节:趁着节令,指的是节气。
  • 岁寒花:指在寒冷的冬天仍然盛开的花,象征坚韧。
  • 摛辞:写作,表达。
  • 骚人:指诗人,尤其是作古诗的人。
  • 载酒:带酒,指饮酒作乐。
  • 南华齐物论:出自《道德经》,是老子的一部分,讲述万物平等的思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丁宝臣,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多体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他的诗风清新雅致,常以自然景物作为抒情的媒介。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菊花盛开的时节,诗人通过描绘菊花的美丽与坚韧,表达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在秋冬交替之际,菊花成为了坚强与高洁的象征,反映了诗人对世俗的超脱与淡然。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秋天菊花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岁月流逝和生命坚韧的思考。开头两句“秋香多日閟英华,霜脱离离抱砌斜”,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菊花在秋霜中的美丽,展现了自然的韵味和生命的顽强。诗人通过“趁节不随时俗眼”,表达了对世俗眼光的超然与不屑,强调了内心的坚定与宁静。

接下来的“摛辞旧入骚人笔”,则流露出诗人对文学的热爱,表明他渴望将个人情感与古人的智慧结合在一起。在“载酒谁寻醉令家”一句中,诗人表达了孤独的心境,尽管有酒相伴,却无人与之共饮,显得尤为凄凉。

最后两句“曾读南华齐物论,均无迟速可惊嗟”,将思考推向了哲理的高度,强调了对生命的淡然与超脱,表明万物皆有其存在的价值,无需被外界的快慢所左右。这一思想贯穿全诗,使整首诗在自然与人生的描绘中,展现出深邃的哲理和情感的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秋香多日閟英华:描绘了秋日的芬芳,菊花在霜冻中依然绽放。
  2. 霜脱离离抱砌斜:霜降下,菊花美丽而倾斜地依偎在墙边,展现出生命的韧性。
  3. 趁节不随时俗眼:诗人强调生活不被世俗眼光所左右,心中有自己的节奏。
  4. 近冬真是岁寒花:菊花在寒冬中依然盛开,象征着坚韧和不屈。
  5. 摛辞旧入骚人笔:诗人借用古人的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思考。
  6. 载酒谁寻醉令家:尽管有酒相伴,却无人共享,体现了孤独感。
  7. 曾读南华齐物论:提到《南华经》,反映出对哲理的思考。
  8. 均无迟速可惊嗟:对生命的看法,强调万物的存在皆有其道理,不必惊叹。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岁寒花”象征坚韧不拔的精神。
  • 对仗:如“趁节不随时俗眼,近冬真是岁寒花”体现了平衡美。
  • 拟人:菊花的姿态和情感赋予了自然以生命。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世俗的超脱,以及对生命哲理的思考,展现了菊花在严寒中傲然绽放的精神,象征着高洁与坚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香:象征着成熟与丰收,代表着诗人对生命的感悟。
  • :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菊花:象征着坚韧与高洁,代表了诗人的理想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对秋天的怀念
    B. 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C. 对菊花的赞美
    D. 对孤独的感叹

  2. “岁寒花”所象征的是什么? A. 温暖
    B. 坚韧
    C. 快乐
    D. 哀伤

  3. 诗中提到的“南华齐物论”是出自哪部经典? A. 《论语》
    B. 《道德经》
    C. 《庄子》
    D. 《孟子》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陶渊明《饮酒》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秋天的自然景色,强调了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 陶渊明的《饮酒》:通过对饮酒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世俗的超脱,具有相似的主题。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古典诗词赏析》
  • 《道德经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