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

时间: 2025-01-10 18:24:15

翠裙红烛坐调笙,一曲娇歌万种情。

二十四桥春水绿,兰桡随处傍花行。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翠裙红烛坐调笙,一曲娇歌万种情。二十四桥春水绿,兰桡随处傍花行。

白话文翻译:

身着翠绿裙装,坐在红烛旁调弄笙管,一曲娇媚的歌声蕴含着万种情感。扬州的二十四桥下,春水碧绿,我乘坐的小舟随意地沿着花丛前行。

注释:

  • 翠裙:绿色的裙子,形容女子的服饰。
  • 红烛:红色的蜡烛,常用于营造温馨或浪漫的氛围。
  • 调笙:调弄笙管,指演奏乐器。
  • 娇歌:娇媚的歌声。
  • 二十四桥:扬州的著名景点,传说中有二十四座桥。
  • 兰桡:用兰木制成的船桨,这里指代小舟。
  • 傍花行:沿着花丛前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曾棨(生卒年不详),明代诗人,字子棨,号东篱,江西南昌人。他的诗作多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自然,颇受时人喜爱。这首诗描绘了扬州春夜的美景和诗人的闲适心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诗人游历扬州时所作,通过描绘扬州春夜的景色,表达了对扬州美景的赞美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扬州春夜的景色和诗人的情感。首句“翠裙红烛坐调笙”通过色彩的对比和音乐的元素,营造出一种温馨而浪漫的氛围。次句“一曲娇歌万种情”则通过歌声表达了诗人丰富的情感。后两句“二十四桥春水绿,兰桡随处傍花行”则描绘了扬州春夜的美景,春水碧绿,小舟随意地沿着花丛前行,展现了诗人的闲适和自在。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通过对扬州春夜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翠裙红烛坐调笙”:通过“翠裙”和“红烛”的色彩对比,营造出一种温馨的氛围,“坐调笙”则表达了诗人的闲适和雅致。
  • “一曲娇歌万种情”:“娇歌”形容歌声的娇媚,“万种情”则表达了歌声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 “二十四桥春水绿”:“二十四桥”是扬州的著名景点,“春水绿”则描绘了春夜的美景。
  • “兰桡随处傍花行”:“兰桡”指小舟,“随处傍花行”则表达了诗人的闲适和自在。

修辞手法:

  • 色彩对比:通过“翠裙”和“红烛”的色彩对比,营造出温馨的氛围。
  • 拟人:“娇歌”中的“娇”字赋予歌声以人的特质,使其更加生动。
  • 意象:通过“二十四桥”、“春水绿”、“兰桡”等意象,构建了扬州春夜的美景。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扬州春夜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展现了诗人的闲适和自在。

意象分析:

  • 翠裙:绿色的裙子,象征着清新和自然。
  • 红烛:红色的蜡烛,象征着温馨和浪漫。
  • 二十四桥:扬州的著名景点,象征着扬州的美景。
  • 春水绿:春夜的美景,象征着生机和活力。
  • 兰桡:小舟,象征着闲适和自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翠裙红烛坐调笙”中的“调笙”指的是什么? A. 调弄笙管 B. 调弄琴弦 C. 调弄笛子 D. 调弄琵琶

  2. 诗中“二十四桥春水绿”中的“二十四桥”是哪个城市的著名景点? A. 苏州 B. 杭州 C. 扬州 D. 南京

  3. 诗中“兰桡随处傍花行”中的“兰桡”指的是什么? A. 兰花 B. 兰木制成的船桨 C. 兰花丛 D. 兰花船

答案:1. A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这首诗也描绘了扬州的美景,与曾棨的诗作有相似之处。
  • 张祜《题扬州禅智寺》:这首诗通过对扬州禅智寺的描绘,展现了扬州的宁静和美丽。

诗词对比:

  •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与曾棨的《扬州》:两首诗都描绘了扬州的美景,但杜牧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而曾棨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诗人的闲适和自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
  • 《全宋诗》:收录了张祜的《题扬州禅智寺》。
  • 《明诗别裁集》:收录了曾棨的《扬州》。